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高校多元化筹资 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1-02-09 09:16:00  作者:钱晓田 徐卿  来源:新华日报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经费不足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务院“双一流”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鼓励社会资源参与高等教育发展。”因此,多元化筹集社会资本,破解高校资源不足、资源来源渠道单一、自身筹资动力缺乏的困局,刻不容缓。

新发展理念引领筹资高质量发展。高校的捐赠收入代表一所高校的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捐赠收入越高,高校的办学能力和社会认可度也越高。在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校多元化筹资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教育理念,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实现筹资创新的重要探索。关注影响力投资、捐赠人建议基金等公益新概念,充分识别外部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在高校挖掘题材,讲好故事;思源致远,善款专用;凝心聚力,聚沙成塔……培育一批与学科发展高度融合、与学校定位高度匹配的大学基金和影响力项目,不仅能为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也助于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吸引力,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科研腾飞助力筹资高质量发展。高校吸引社会资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科研实力。一所高校对质量的诉求、对学科的信誉、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提升学科生态建设、打造良好的学科文化……都是吸引社会资本的特色内涵。19世纪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德国大学复兴“卓越计划”……极大带动了高校为核心的科技产业,用更多创新项目去申请更多的国家科研经费、高水平工程中心等。高校科研腾飞,不仅能集聚最尖端的人才、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更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关键工具。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带来各项科研发展基金,能聚焦国家战略,统筹谋划、打造国际领先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学术平台,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高水平筹资规划引导筹资高质量发展。以欧美顶尖高校为例,捐赠收入、社会服务收入已占据了这类高校收入的半壁江山。尽管我国高校基金会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比较欧美名校,中国高校基金会的筹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除了历史传承与文化软环境外,欧美高校十分注重筹资体系、筹资规划建设,具有一系列超前的捐赠计划、沟通策略、感谢方式、信息反馈、款项使用等方案,筹款专业化水平较高。

我国高校在寻求社会资金的同时也要积极为自身发展做出提前规划和顶层设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十四五”筹资规划,打造专业化的经费筹资体系,建设与一流高校相匹配的一流基金会,挖掘更多潜在的资助者,为高校未来发展起到凝聚作用和资源分配作用,为高校建设注入充足动力。同时,校长应转变观念,适应当下需求,自觉担当教育家和超前筹资者的多重角色。

多元化捐赠体系推动筹资高质量发展。受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下滑影响,在国家“紧日子”大背景下,高校多元化筹资,是弥补国家财政缺口,多维度、多渠道筹措资源的重要举措。从以下方面,打造多元化捐赠体系:满足“差异需求”,围绕捐赠人需求量身定制捐赠项目;推广“品牌活动”,增强捐赠吸引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持续创新校友反哺母校机制;放大“长尾效应”,培育潜在大额捐赠人;完善“监督反馈”,建立健全激励捐赠政策法规;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方面促使高校形成多元化的捐赠体系。提升高校自我造血能力,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能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创新教育捐赠激励机制,深入挖掘捐赠潜力,把握教育基金后端用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支持高校发展,是拓宽教育经费渠道的重要举措,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教育强国进程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本文为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长尾理论视域下高校‘小额捐赠’机制创新研究”〈20YJC88007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