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从社会心态感受新时代脉搏跳动的节律
2021-03-16 13:55:00  作者:谈际尊  来源:新华日报

作为特定时期总体性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也是社会情绪的风向标。客观把握社会心态发展取向,准确测度时代脉搏跳动节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近期发布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明显向上向好。该份报告是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心态专项调查,其组织方式规范严密,调查方法科学合理,数据采集覆盖面广,综合分析有理有据,报告结论令人信服,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彰显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民族是基于身份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凝聚这一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在一定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社会心态。中华民族虽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却长期共享着同一共同体意识,在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中始终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

民族复兴伟业迈入新征程以来,这种向心力凝聚力通过社会心态的三个鲜明取向呈现出来。首先是共同的信仰更加坚定。本次调查通过对比2010年以来6次调查数据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呈现明显攀升态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制度认同愈发坚实。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再次是未来信心更加巩固。社会各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自豪感在应对内外挑战中充分迸发,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民心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由信仰、制度和信心铸造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投射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搭建起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座架,体现出当前社会心态总体积极向上的基本取向。这一整体性的精神勃发状态,得益于党长期执政牢固的民心民意基础,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力量的强大展现。

重大决策部署顺民意得人心

党心连着民心。社会心态投射出民心向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印验重大决策部署合理性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种“不平凡”如何反映在社会心态变迁中?报告显示,党群干群关系呈现持续向好的趋势,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对党群关系的评价最高。同时,受访者充分肯定“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并纷纷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保障改善民生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特别是受访者高度赞扬了我国疫情防控举措取得的成效,普遍认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有力温暖和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心”。报告还显示,近年来人们获得感的成色、幸福感的暖色、安全感的底色明显提升,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确实如此,作为2020年度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以及国际新霸权主义的蓄意挑衅,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足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使党治国理政民心民意基本盘更加扎实稳固。

把握社会情绪动态信号

社会情绪往往成为社会心态调查中最难以量化,但同时却又是最具生活气息、最贴近群众心理需求的动态性因素,必须设法予以准确把握。

这份综合分析报告的数据采集从源头上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点,特意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入户填报方式,针对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实地调研,再借助数据的比对分析,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社会情绪动态信息。比如,数据采集注重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特别注意真实地表达出群众对自己生活的切身感受。报告显示,相对于2016年受访者对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益程度表示满意的提高了17.8个百分点,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状况表示满意的提升了4.2个百分点,认为社会“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比例之和更是增加了20.7个百分点。

把握社会情绪动态信号,具有极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如何消弭网络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治理与舆论工作共同面临的挑战。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出这些年风险管理和舆论宣传的效能,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这就是:只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铭记于心、担负于肩,才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破解凝聚社会共识难题

凝聚社会共识,要以良好社会心态为基础。历史上,但凡大变革、大转型、大调整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时期,容易引发社会心态失序、失律和失衡等问题,而消极社会心态弥散开来又会反过来阻滞社会共识的达成。如何破解彼此之间的扞格抵牾?

研究表明,通过主流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同时借助“跨类别化”消弭分歧,重新调整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和价值偏好,有助于推动成熟社会共识的形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个百分点,选择“托关系、找熟人”的比例明显下降。这表明十八大之后全面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治”成为人们遵循的核心价值,“遇事找法”成为人们普遍选择,“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推动社会心态持续正向发展。

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离不开舆论的积极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更是需要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受访者之所以普遍对2020年宣传思想领域有关重点工作成效评价较高,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舆论工作坚持了鲜明导向,既聚焦战“疫”壮阔历程又关注战“贫”伟大实践,将党心民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正是社会心态趋于社会共识的原因所在。

洞悉大国心态运行机理

社会心态因世而变、顺势而动、应时而新,成为观照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价值符号。这次调查活动启迪我们,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洞悉大国心态运行机理,精心涵育大国心态,在全社会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特别需要注重五大机制建设:

一是领导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心态培育中的引导尤其是示范作用,通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来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二是支持机制,既要强化基层组织的社会支持功能,为群众提供价值引导、心理抚慰和审美需求,同时也要强化家庭的社会细胞功能,发挥家庭在心态塑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疏导机制,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的归属感降低,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新情况,建立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整体工作网络,千方百计消除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

四是体验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氛围,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形式提升人们体验美好事物的广度、深度。

五是应急机制,根据信息时代社会心态传播性和感染性特点,建立重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从源头上截断消极情绪的辐射和扩散,杜绝极端社会情绪“蝴蝶效应”的形成,为涵养积极心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为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