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最新推荐 > 正文
锚定高质量,探路现代化
“十四五”怎么看怎么干?智库专家解读江苏五个阶段性新判断 ——
2021-04-06 09:46:00  来源:新华日报

“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对江苏而言,经济发展将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将进入功能互补、深度融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绿色动能集聚、环境加速改善阶段,民生发展将进入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阶段,对外开放将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阶段。目标既定,实践的路径该怎么走?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的江苏,如何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深化规律性认识,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更大突破?本期《智库周刊》特别约请了来自经济、民生、生态等多领域研究专家,解读五个阶段性新判断。

以制造业为龙头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质量

【新判断一】 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阶段。

【解读专家】 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原院长蒋伏心。

记者:进入“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式启动,江苏乃至全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要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江苏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如何与国家关于“十四五”创新发展的总体部署相衔接?

蒋伏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要求,精准把握江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应该说,娄书记提出的江苏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国家提出的新阶段是完全一致的。截至2020年底,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一万美元,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那么,接下来的新发展阶段,就是要在已有成绩基础上,矢志不渝地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从思想到行动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加速”和“质量全面提升”尤为关键。

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近些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从现有发展质效来看,不得不承认,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据权威估计,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有三十年之大。因此,即将进入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应该是我国、我省的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创新引领加速,正是对这一时期任务的概括。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加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GDP增长速度,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们的经济更加强大。以往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合。但是,随着人口红利期的过去,“速度”的内涵在新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创新引领加速,其含义是,通过创新,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国际分工和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形成江苏新的比较优势,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记者: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阶段后,江苏应该如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蒋伏心:在国家“十四五”发展大局中,江苏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江苏的要求,表现出江苏的担当,做出突出的成绩。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制造业为龙头,全面提升质量,进而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

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省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以及其它“短板”“堵点”问题,都是质量提升的障碍。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形成协调的关系,才能提升整体质量。从制造业看,江苏要从制造大省变成制造强省,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基础,关键在于制造业的发展质量。这就需要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质量提升、制造工艺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更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力和企业家水平的提升。同时还需要相关服务业质量的提升、市场运行质量的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

以数字经济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新判断二】 城乡区域发展进入功能互补、深度融合阶段。

【解读专家】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黄南。

记者:按照我省关于加快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推动苏北地区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我省城乡区域发展将进入功能互补、深度融合的阶段。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阶段的内涵?

黄南:近年来,江苏省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不同地区错位发展、彰显区域发展特色等做法,着力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并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有效推动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不过,江苏在如何加快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方面仍面临较大制约。长期以来,在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上,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土地、劳动力等,但是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反哺相对较少,对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输出相对有限。这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造成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十四五”期间,江苏要深入推进全省城乡均衡发展,就必须从加快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入手,从根本上破解目前存在的发展难题。当前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为生产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提供动力。

记者:具体而言,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江苏需做实做好哪些事?

黄南:主要需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促进城乡新型基础设施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5G、人工智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要素数字化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等的发展。同时,要推动农村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

二是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数字化治理的均衡发展。要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江苏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快全省农业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监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要深入挖掘农业的数字化资源价值,促进农业数字链与农业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融合互促。

三是促进城乡居民之间数字化素养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的数字化知识培训,将提升农村人群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作为全省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农业方面的数字化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既掌握农业知识,同时又具备数字技术处理、应用和分析能力的人才。

四是促进城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均衡发展。针对目前农村地区数字化资源分散、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以以都市圈为主体,以都市圈核心城市为龙头,开展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流动带动物质资源的流动,推动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发展。

用“绿色之笔”绘就山水田湖美丽画卷

【新判断三】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绿色动能集聚、环境加速改善阶段。

【解读专家】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海。

记者:“十三五”时期,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成绩之外,还有哪些短板尚待补足?

姜海:近年来,江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导向,在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长江大保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扎实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紧扣绿色主题,不断加强制度探索,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十三五”时期,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1%,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6.5%,城乡居民普遍感受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过去几年江苏各级政府监管能力的切实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江苏已基本跨过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拐点),初步扭转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逆向发展的不利格局,进入生态环境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对于江苏而言,资源效率、环境质量仍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板:污染排放强度总量仍偏高,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还较多,多类型污染叠加下环境风险隐患尚未完全排除,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还未形成,需要进一步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标本兼治深度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记者: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左右,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省份。对照目标,江苏如何推动绿色动能集聚、环境加速改善?

姜海:“十四五”期间,江苏要拿起“绿色之笔”系统科学精准绘制四条“线”,努力答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一要科学划定安全红线。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用有形的规划红线强化管制构筑屏障。科学制定合理分配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强度双控目标,加强产业门槛控制,用无形的资源环境代价上限倒逼转型激励创新。

二要合理划分权责界线。健全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压实各级政府责任。严格执行环境信息强制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终身追究,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增强企业守法意识创新动能,争当绿色发展先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引导绿色消费,让城乡居民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受益人。

三要精心设计效益引线。完善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点线面结合整体实质推动企业、产业、地区之间生态环境权益交易,用市场手段显化优质生态与环境容量经济价值,吸引社会绿色投资,激励绿色科技创新,激发绿色经济行为。

四要创新系统治理熔合线。管理上重视有形国土资源红线与无形环境总量强度上限对接融合,机制上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方式上强化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沿江沿海和不同类型污染协同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共同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新格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富”关键

【新判断四】 民生发展进入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阶段。

【解读专家】 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副研究员樊佩佩。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到,要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使命的江苏应如何寻找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樊佩佩:“十三五”时期,江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26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以内,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31万元和2.42万元,居全国前列。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12个重点县区全部“摘帽”退出。“十四五”期间,江苏要在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着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民生保障水平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当然,构建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机制与之相配套。一是完善与GDP同步增长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和社会分配机制。二是建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同时还要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首先是依靠产业发展“做大蛋糕”,然后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中“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记者:对于江苏而言,“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难点、堵点和关键着力点分别在哪里?

樊佩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加快民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江苏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符,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偏低,收入分配体制较为单一,劳动回报率较低,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显著,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不断扩大,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较大制约。同时,江苏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方面也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政府投资和债务驱动主导的增长模式导致劳动力要素收益与资本要素获益不相匹配,即居民收入增幅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而出现“增长高、收入低”的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与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三是传统制造业相对优势式微而新兴产业绝对优势的引领性不足,导致收入增长缺乏支撑、幅度放缓的问题。由于江苏是城镇化水平领先以及现代化率先发展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江苏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短板”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更多是收入结构优化的问题。苏北和部分苏中地区城乡居民未来将成为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崛起的主力。因此,对于江苏而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增加农民财产收益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努力保持中等收入阶层工资收入的稳步提升,并同时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收入水平;其次,深化人事工资制度改革,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工人、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此外,还要继续采取措施为低收入群体增加经营净收入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促使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范围。

先发先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判断五】 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阶段。

【解读专家】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

记者:“十四五”的开局,标志着我们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如何构建?

沈正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二要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这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和重点。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主动参与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要建立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这是防范化解境外各类风险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提升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四要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率先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记者: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中,江苏应如何发挥所长为全国更高水平开放探路?

沈正平: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且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议重点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发展模式贡献探路经验:

一是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联结点和拥有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等优势,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二是率先进行制度型开放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开放先发先行和开放大省等优势,力争在投资经营便利、贸易创新发展、海外市场拓展、外资高水平集聚、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新突破,并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分析研判与参与构建方面,为全国提供有益经验。三是率先探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开放、科技和市场主体等优势,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统筹布局补短板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提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创建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

具体来说,首先要围绕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的目标,在构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上持续发力,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和江海联动,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其次要在推进区域现代化布局上持续优化,在做好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自贸片区特色化探索的同时,加强对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三港联动发展的省级层面统筹,形成一批对外开放特色支点城市,全面提升江苏整体开放能级;三是要深化多元开放合作,尤其要抓住RCEP签署等重大机遇,推动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全面深度地融入全球经济。

策划:翟慎良 李先昭

采访:廖建伟 王男 王安琪 蒋浩 笪颖

统稿:笪颖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