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千里长江惊雷起,百万雄师破天堑。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及南京解放76周年。“追忆峥嵘岁月 奋进伟大征程”,4月23日,由南京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葛塘街道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小学共同开展的“庆祝渡江战役胜利及南京解放76周年”暨原创微话剧首演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葛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
以活动为契机,葛塘街道深挖辖区“红色富矿”,推出原创微话剧《我的父亲仇天泽》,并联合江北新区党校专业师资力量,成立“理在身边”讲师团,旨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理论宣讲平台升级版,充分激发基层首创的内生动能,以“身边人”讲好身边的红色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首创红色话剧,讲活街域党史
“我的父亲仇天泽,出生在六合葛塘仇庄,在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加入党组织,从地下潜伏工作,到参加新四军……这段经历改写了他的人生,也影响着我的一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艺是最深的共情力。活动中,街道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秘密交通联络站的革命故事为蓝本,排演的原创微话剧《我的父亲仇天泽》进行了首演。
来自街道“青春新声”宣讲团的青年干部们深情演绎,真实还原了仇天泽从热血青年积极参与革命,到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装哑潜伏敌后的红色成长历程,令人动容,更催人奋进。
葛塘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姜小勇、新区宣传与统战部理论文明办主任史一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黄德俊、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国家一级播音员庞铎共同启动巡回展演。
“这既是街道持续探索‘宣讲+’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不断创新社会思政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的有力举措。”姜小勇在活动致辞中说道。微话剧展演活动将贯穿全年,通过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不断把“老”故事讲出新内涵,有效破解基层宣讲的“流量密码”。
在现场热烈的情绪渲染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师生代表动情朗诵了红色家书,江北新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吴旭即兴泼墨,创作了书法作品《传承红色基因》,以表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矢志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
深耕红色资源,宣讲“理在身边”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军民同心、血火淬炼的壮丽史诗。而葛塘的红色故事,正是这部史诗中闪亮的篇章。近年来,街道坚持用红色基因铸魂理论宣讲,全面盘活辖区“红色家底”,不仅先后挖掘了葛塘第一个党支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秘密交通联络站等红色故事,打造了葛塘烈士墓、葛塘印象馆等教育阵地,还以微宣讲、舞台剧等形式不断丰富红色教育的内容、载体,在用情用心的保护与传承中,让本地红色故事发挥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
为了让辖区青少年、党员群众更深入地了解本地红色历史,活动期间,街道还邀请了江北新区党校正高级讲师陈志发讲述渡江战役中的江北红色故事,并为陈志发和党校的另两位讲师邓宏涛和胡亚芬颁发葛塘街道“理在身边”讲师团成员聘书。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基层、沁润民心的重要路径。街道依托江北新区党校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和师资力量,通过汇聚专业力量、丰富服务清单,进一步发挥好党校智库作用,以“理在身边”的体系化、分众化宣讲,从理论的高度积极回应好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百姓身边,讲到百姓心坎上。
整合资源优势,筑牢宣讲格局
今年全市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理论宣讲平台提升计划,葛塘街道作为试点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以此为契机,街道全新打造“理在身边”文明实践项目,着力在充实宣讲队伍、精选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和用好各类阵地四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优质理论宣讲走到群众身边探索更多“微”经验。4月14日,“理在身边”流动话筒活动以“百姓讲”“微宣讲”等更加特色、生动、多元的形式,让话筒在群众间传递,不断增强宣讲的共鸣感与持续性。
作为城市、农村、产业园区三态并存的街道,葛塘是城乡结合区域探索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天然实验田”。近年来,街道通过整合宣讲资源、创新理论路径,形成了内外联动、覆盖多元、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新格局,并先后荣获江北新区“理论宣讲品牌创新十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称号。与此同时,以文明实践为抓手,街道持续发挥“南京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牵引作用,链式拓展“宣讲朋友圈”,不断让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宣”出特色,“讲”入人心。
活动最后还组织南信大附小师生代表一同走进位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的“葛塘印象馆”,透过一块块老招牌、一批批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屏息细听红色葛塘背后的党史故事,在声光电一体的沉浸式实景课堂中追忆先烈气概、感悟信仰伟力、点燃奋斗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