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广东澄海的迎春花悄然绽放。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妈妈扶着村口的老树,吃力地向着路的尽头眺望。从1932年起,她就一直在这棵树下守着望着,一望就是53年。
老妈妈叫叶雁萍。十七岁时,和丈夫许包野结婚。婚后三年,为了求知救国,许包野前往欧洲求学。在那里,他不仅通晓六国语言,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还在朱德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革命斗士。
1931年,许包野回国。离家11年后,他终于再次见到了心爱的妻子。久别重逢,两人分外珍惜。他们一起洗衣做饭,分享国内外趣事。沉闷多年的小家,又有了笑声。
可是,在家仅仅停留了十天,许包野就接到任务,又要离开。
分别的那天,妻子红着双眼,送了丈夫一程又一程。许包野心中万般不舍,他指着村口的大树说:“雁萍,等这棵树再开花的时候,我就回来,带着你和乡亲们过好日子。”
离家后,许包野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他先在厦门担任市委书记,后又临危受命,担任江苏省委书记。他在白色恐怖中积极壮大党团力量,在朝不保夕中坚持开展地下斗争,令敌人闻风丧胆、恨之入骨。1935年,因叛徒出卖,许包野不幸被捕。
狱中,他受尽折磨。竹针扎进手指,利刃割掉耳朵,双腿被老虎凳压得彻底变形,白衬衣被鲜血和冷汗浸成了血衣。但他始终钢牙紧咬,拒不屈服。
硬的不行,敌人又假惺惺地劝他为家人考虑。许包野想起还在盼他回家的妻子,心像被揉碎了一样疼,可脸上却露出刚毅的神情,“雁萍怕是等不到我了,但她一定能等来新中国,过上好日子!”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每天早晨,叶雁萍都要去村口的树下,遥望丈夫归家的方向……
国共合作了,包野没回来;抗战胜利了,包野没回来;全国解放了,还是没盼来包野的身影。多少个孤寂的夜晚,叶雁萍悉心打开手帕,轻轻地抚摸着丈夫的照片:“包野,你在哪儿啊?”
1982年,叶雁萍重病不起,她怕再也见不到丈夫了,于是向党史部门求助。经过多年努力,一位饱经风霜的共产党人,从尘封的档案中走了出来。原来,早在被捕的当年,许包野就在监狱里被敌人活活打死,年仅35岁。
53年,19358个日日夜夜,等来的却是丈夫早已牺牲的消息。她再次取出一直珍藏着的照片,久久凝视着照片中丈夫年轻的面庞,忍不住泪流满面:“包野,你瞧!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
几个月后,叶雁萍走了。临终前,她留下遗愿:把我埋在村口的树下,包野认得那棵树。
1987年,许包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今天,这张泛黄的烈士证静静地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它述说着那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相思与守候,更承载着一代共产党人的奉献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