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双循环下中国经济全球化从客场走向主场
2020-12-22 10:43:00  作者:刘志彪  来源:新华日报

对双循环下的经济全球化问题,我主要简单地谈下面几点:

第一,双循环过去就有,不过重点和性质不同。过去的双循环是利用西方市场进行的全球化,中国只是生产能力的提供者,而非世界市场。之前所谓“两头在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等说法,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客场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而双循环下的经济全球化,主场要放在我国进行。

第二,过去全球化的主场不在自己市场而在全球市场。原因有二:一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需求无法有效地支撑生产能力的扩张。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最丰富的要素是劳动力,最短缺的要素是技术资本。发挥要素的比较优势,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当下主客观条件都不适应客场全球化。一是西方现已容纳不下中国这样的超级生产能力提供者;二是中国内需规模已经很大;三是比较优势不再,生产要素已经无法支持一般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四是由劳动力过剩转向产品过剩,由资本短缺转为资产短缺、资本过剩;五是代工模式已改变,需要依靠内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由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第四,主场全球化使内需成为新的全球化战略工具、资源和重要手段。首先,可以利用内需开放国内市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做出贡献。其次,利用内需来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循环带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循环。最后,既要利用内需向内集聚资源,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为中国创新经济服务,又要利用内需向外集聚资源,鼓励中国市场走出去。

第五,实施主场全球化战略前提是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统一市场。目前这个市场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内需中投资比例较大,且政府占比较高,政府投资中发展性支出比重过大、公共服务性支出比重较低;另一方面从形成需求的来源来看,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差距较大。定性来看,由于存在较严重的行政经济现象,土地、资本、高级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基本还未发育,需要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第六,主场全球化下,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中国既是世界供给中心又是需求或市场中心。全球市场不是一个地理或区域概念,而是开放与否的概念。对整个世界开放,我们的市场就是全球市场。能不能形成双循环格局关键在于开放,尤其是对内开放。

第七,主场全球化下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构建方式不同。内需主导的全球化中,国内价值链将逐步替代过去的全球价值链。未来中国企业会站在价值链高端,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根据现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趋势,未来产业竞争方式将从企业之间竞争演变成产业链对产业链、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竞争。

第八,中国企业将逐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链主”,通过市场化方式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结构。中国主场全球化要培养世界级的市场驱动型“链主”,获取产业链话语权。因为在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基础上,可培养出掌握技术高端的创新型企业,即技术驱动型价值链“链主”。

第九,为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过去是对外开放促改革,现在是对内开放促统一市场建设。对内开放指对本国公民、民营经济开放,打破限制民营经济的壁垒。从开放内容来看,最重要的是破除行政和市场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让企业可以自由进出;从开放时间来看,现在要促进存量调整;从开放空间来看,最重要的是消除地区间政策歧视。

第十,加速对内开放、推进一体化市场建设的三大举措:一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破除区域壁垒。二是要素市场改革,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打破各种供给堵点。三是收入分配改革,形成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

(作者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省重点高端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