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这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研究” 〈 2023SJYB1394 〉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 〈 22AZD024 〉阶段性研究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李文娟 介晓聪日期:2024-12-31 09:48:00
-
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如何结合江苏地方实际,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强化融报道理念,拓宽融传播平台,推动省内涉外媒体平台矩阵式发展、海外社交网络平台互动式发展、国际间合作媒体平台融入式发展,不断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来源:新华日报作者:陈清华日期:2025-02-18 09:29:00
-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动态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省委党校第62期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来源:新华日报作者:陆江峰日期:2025-02-18 09:29:00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 2035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并将开放大学定位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载体” 。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开放大学所开展的开放教育凭借其普惠性、灵活性以及终身化学习的显著特征,成为推动全民学习、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及路径探索” 〈 2021SJA0844 〉研究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狄 勇日期:2025-02-18 09:28:00
-
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备着浸润人心的美育功能。推动传统音乐进高校,既能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提高高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审美素养,也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活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本文为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符号论美学视域下安徽民歌保护传承研究〈项目号: 2022CX544 〉研究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焦杰洁日期:2025-02-18 09:27:00
-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红线,从微观层面看,直接影响高校能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序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进内部治理,从宏观层面看,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发挥好“龙头”作用,能否扛起以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 ,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也为深入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焦 锋日期:2024-12-31 09:46:0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开放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 2022 - D-2 〉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开放教育学习者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 2023SJYB0780 〉阶段性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陈 晶日期:2024-12-31 09:44:00
-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以适应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坚持以基层党建高质量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李凤舞 王锁明日期:2024-12-31 09:45:0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加凸显其厚重的人民底色与基调,也为以民生为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因而,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贠菲菲日期:2024-12-24 14:04:0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突出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江苏作为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在全国创新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承担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要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并举,着力破除制约“双循环”的堵点卡点,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配置和利用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赵景怡 陶天云日期:2024-12-24 14:02:0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 ,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高校应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策略创新与模式融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浸润,确保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制度化构建与常态化实施。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研究” 〈 2022SJSZ0616 〉 、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基金项目“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23DJSZ37 〉阶段性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谢 旭日期:2024-12-24 14:01:00
-
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农民参与,就会失去灵魂和动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深沉持久的力量,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赋予乡村、农业和农产品以更多的乡村文化内涵,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提升乡村文化底蕴中不断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张 琴日期:2024-12-24 14:01:0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地方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因地制宜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高水平人才的集聚与发展。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文化氛围,提供职业发展绿色通道,切实铸牢桑梓情,增强人才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赵宜江日期:2024-12-17 17:33:00
-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创新凝心聚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方向。本文为江苏省202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态势研判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 2024SJSZ0930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作者:俞 锋日期:2024-12-17 17:32: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朝着教育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坚定迈进。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重大部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江苏社区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成 蕾日期:2024-12-17 17:32:00
频道精选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