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突出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江苏作为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在全国创新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承担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强省之先在于创新引领,改革驱动。在一体谋划和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注重整体创新,加强一体统筹。近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但必须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技创新已经告别单枪匹马、手工作坊式形态,进入全局统筹、整体推进的大科学阶段。现实中,基于学科导向和旨趣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使得创新体系存在学科与科技、创新与需求、教育与产业间联结松散、壁垒交织、匹配错位等结构性难题。某一环节或个别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必然无法适应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部署,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一起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工作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大使命,要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领域、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全局性。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扎实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产业战略一体谋划、工作一体布局、事业一体推进、资源一体配置、政策一体设计,努力建设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注重协同创新,加强系统联动。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主动推进各环节、各领域、各阶段的协同联动、有效衔接。从创新体系全链条来看,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仍然薄弱,相关体制机制对创新市场的激励、支持及保护不足,激励创新发展的社会、制度和资源环境仍有优化空间。科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着眼于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横向上协同推进理念、制度、文化、政策等全面创新,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纵向上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堵点,促使诸多要素协同发力,产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宏观上,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长远的科技创新规划,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微观上,通过创新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优化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创新要素一直是支撑江苏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但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江苏也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人才和高端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等短板。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等的协同联动,以要素优化和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开放协同创新水平。
注重开放创新,加强资源集聚。创新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少数国家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但从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放性方面看,开放性是持续创新的前提。一个国家市场越大,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深,技术交流越广泛,就越会形成新技术应用快、迭代快的局面。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在国际范围内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战略,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开放,在开放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江苏拥有较好的开放创新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江苏要坚持政策集成与服务创新并举,通过实施开放布局优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制度型开放引领、开放通道畅通、数字开放枢纽建设等举措,推动形成互补发展、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的开放发展新格局。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着力破除制约“双循环”的堵点卡点,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配置和利用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