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与2035年远景目标设定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交相辉映。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加凸显其厚重的人民底色与基调,也为以民生为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促进共同富裕是恪守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为实现“共同富裕”积累物质基础、彰显制度优势,更加注重为实现“人民更多福祉”真干实干苦干、树牢宗旨意识,更加注重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勇于历史担当、引领时代潮流,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基础。回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党根据现实国情和具体发展阶段,持续对“共同富裕”的意蕴与实现路径进行调适。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向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不断扩展;共同富裕的要求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促进共同富裕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基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就是继往开来、接续不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前行的伟大实践。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证明,正是因为我党始终把人民的力量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依靠,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将深厚的人民情怀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才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系统论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其中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擘画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坚持正确政绩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制度优势化作人民满意的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让人民满意”是我党最深沉基色、最鲜明底色和最璀璨成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在民生领域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与此同时,要促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高质量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强化社会治理弱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则,各地应通过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二则,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主题,以持续的制度赋能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坚持问计于民,把民生事业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结合。民生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为群众的民主参与留出制度化路径,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民生事业中来。要根据民生建设的内在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谋篇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确保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从内容到导向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同时要坚持全局思维和系统思维,分阶段、有重点地梯次推进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坚持精神价值引领,把促进共同富裕与弘扬民族精神相统一。共同富裕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民生领域改革往往牵动利益格局调整,在刚性的规章制度之外,以柔性的伦理浸润凝聚共识、消解冲突,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旋律也会更加和谐动听。因而,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作者为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