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当前,数字思政可从数字课堂、数字服务、数字环境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以数字课堂为主体,数字服务和数字环境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思政育人创新路径,推动立德树人思政先行,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以数字课堂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做好思政教育的两个重要抓手,高校要抓好思政课程“主阵地”,筑牢课程思政“主战场”。首先,数字课堂为抓好思政课程“主阵地”提供了有力支持。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树牢“大思政课”系统观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创新性的变革。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等内容时,可通过元宇宙虚拟平行空间,让学生如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历史场景,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数字课堂,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手机互动、课堂辩论等,也使得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数字课堂为筑牢课程思政“主战场”提供了有效手段。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旨在实现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数字课堂通过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数字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引入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等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隐性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以数字服务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专任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为学生开展数字化的学习内容服务;辅导员是做好思政教育的最强助手,要在数字背景下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业支持服务。首先,专任教师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学习内容服务。传统的思政教育通常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内容具有普适性,当面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时,不能做到一生一策,针对性不足。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专任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兴趣点,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业支持服务,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字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业支持服务。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利用在线咨询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利用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业辅导班、讲座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此外,为更好地提升数字服务对思政育人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强化数字安全并防范个人隐私泄露,注重学生的真实评价和反馈。
以数字环境营造思政教育良好生态。首先,加快平台底座建设是优化数字思政育人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的教育平台是实现数字思政育人的基础。高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平台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师生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其次,强化师生数字素养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内部环境的必然要求。数字素养不仅包括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更包括在数字环境下应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应加强对师生的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师生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在数字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倡导数字伦理和道德规范,引导师生在数字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数字技术的滥用和误用。例如,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交流,避免发布不良信息或产生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环境。通过数字技术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平台精准推送师生关注的热点、重点内容,打造润物无声的全方位思政育人环境,营造向上向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打造数字文化环境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将思政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开放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2022-D-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开放教育学习者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2023SJYB078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