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红线,从微观层面看,直接影响高校能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序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进内部治理,从宏观层面看,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发挥好“龙头”作用,能否扛起以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也为深入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安全教育的出发点。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始终把维护人民安全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旗帜鲜明回答了安全教育“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明确了性质、指明了方向。深入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体现师生利益、反映师生愿望、维护师生安全、增进师生福祉落实到安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切实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更好满足师生员工需求、保护师生利益,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自信自立作为安全教育的支撑点。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其秘诀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立足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一定要树立战略自信,坚定必胜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特别是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如常州大学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要依托石油石化的特色,立足化工安全学科优势,以及在安全学科领域相关学者专家的智囊作用,把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平台优势有效融合起来,在促进安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在应急人才培养、应急信息共享、应急资源整合、应急方案设计、应急产业引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园安全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安全教育的着力点。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从守正的层面讲,要强化安全的制度建设,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化推进安全生产巡查和监督检查,深入细致地检查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应急制定与演练情况等,对排查督查过程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重大风险,要做到清单管理、挂牌督办、跟踪问效,促进安全稳定形势稳定向好。从创新的层面讲,就是要实现从“人防”向“技防”转变,是从长远上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保障。要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升师生信息化治理素养,在消防、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等环节,要主动引入“科技+”“互联网+”等智能平台,探索使用电子标签管理、热源监控等先进技术,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安全教育的突破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也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校园安全存在漏洞风险,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不深入,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有差距,校园盗窃、诈骗案件数量依然偏多,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存在隐患、校区消防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中,要聚焦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关注重点人群,精准开展安全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安全教育的关键点。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方法论。推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从宏观角度,要善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紧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综合考虑校园安全教育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普遍联系,围绕建设平安校园这个总抓手做好平安中国建设的整体谋划。从微观角度,要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加强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内部治理等全过程各环节,系统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治理制度,提高校园安全治理水平,释放校园治理效能。
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安全教育的增长点。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我们必须以大历史观和世界眼光来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审视世界格局的变化,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从安全教育的角度看,如何面对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给校园安全带来的新挑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安全教育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素养,提高校园安全治理能力,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为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项目〈2021SJB059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