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论见 > 最新推荐 > 正文
传统音乐进高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5-02-18 09:27:00  作者:焦杰洁  来源:新华日报

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备着浸润人心的美育功能。推动传统音乐进高校,既能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提高高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审美素养,也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活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传统音乐进高校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校是传承知识与文化的重要阵地,将传统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为传统音乐搭建展示舞台,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传统音乐提供了传承发展的土壤,使古老的音乐形式有机会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传统音乐以音乐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学生受到民歌、曲艺、乐器等丰富音乐艺术形式的感染,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传统民歌、戏曲、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互动,传统音乐创作与西方音乐创作理论和技法的碰撞交流,传统音乐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互学互鉴,都将为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水平。

传统音乐进高校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学生兴趣不高。对此,可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改编,赋予传统音乐以新的生命力,并以跨界音乐会、现代舞台化表演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传播。比如,师资力量不足。对此,可邀请非遗传统音乐传承人走进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参与教学。同时,组织并鼓励音乐教师参加传统音乐专业培训,支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比如,缺乏实践资源。对此,可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共享传统音乐特别是非遗传统音乐和本区域特色传统音乐资源,搭建教室内外“两个课堂”,如在非遗传承基地、高水平音乐工作室等设置实践基地,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及应用。比如,系统化教材不多。对此,要提高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地方部门、高校及有关社会组织共同汇聚力量,组织专家编写符合时代发展、注入文化内涵的通用教材,并结合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教材。

要积极拓展传统音乐进高校的路径。优化课程设置。在音乐专业教育中,增加传统音乐课程的占比,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音乐特色课程。同时,将传统音乐作为大学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以鉴赏为主要形式的传统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加强对音乐教师传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的认识理解以及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引入传统音乐传承人,邀请国家级或地方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高校授课、宣讲,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艺术体验和权威、生动的教学指导。创办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举办传统音乐节、民乐比赛、地方戏曲展演等,创建校园活动品牌,营造欣赏、喜爱传统音乐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与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和非遗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传统音乐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发传统音乐的线上课程,拓宽传统音乐传播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加大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力度,结合载体特点,支持传统音乐在保留原生特质的基础上创新改编,让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接触、学习以至喜欢上传统音乐。推动跨学科融合。传统音乐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通过表演实践、学术讨论等方式,将传统音乐与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结合,鼓励学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解学习,释放传统音乐的多维度价值。

要加强传统音乐进高校实践。开设非遗音乐传承班。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开设非遗音乐传承班,为非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如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特色民族器乐非遗传承研修班、伊犁师范大学举办了哈萨克族民歌传承人培训班等,有利于非遗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将地方音乐引进课堂。将传统音乐纳入音乐专业或通识艺术课程,进一步推动对本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如安庆师范大学设有专门的黄梅戏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开设了《安徽民歌概论》课程等,有效增强了对地方传统戏曲、歌曲的保护和文化基因的传承。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如清华大学的京剧队、苏州大学的东吴曲社对京剧和昆曲在校内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要创新传统音乐进高校方式。推动数字化发展。加快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发基于AR/VR的传统音乐虚拟课堂,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传统音乐演出和表演体验。建立传统音乐数字音乐库,推动高校间课程资源互联互通,提升学生获取传统音乐资源的便利性。促进国际交流。充分利用高校间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教学合作、活动共办等方式,统筹开放融合与保护传承,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走进海外高校,加强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传统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的互动交流,在文化传播推广中实现传统音乐创新发展。加强学术研究。发挥学术资源优势,在创新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同时,推动音乐本体、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艺术、历史、社会价值,为表演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传统音乐的长远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本文为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符号论美学视域下安徽民歌保护传承研究〈项目号:2022CX544〉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