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如何结合江苏地方实际,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经济、文化、开放大省,江苏近年来通过开展各类对外交流活动,对外推介城市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有效提升了江苏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品牌体系。在整合全省文化资源基础上,以国内外阵地平台为依托,省市联手、内外联动,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拓展渠道平台。充分整合利用江苏外宣海外阵地资源,建设常态化文化交流平台,外宣阵地更加立体多元。积极“借船出海”,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方法手段。注重先进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和集成运用,提高文化“走出去”科技含量和实际成效。
尽管近年来我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还有诸多问题与困难亟待解决。比如,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地文化资源特色与国外民众需求的差异性研究还不够,特别是“一阵风”“走过场”等现象还较为突出,“慢速传播”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交流的常态化、影响的持续性还需加强。自发主动参与的民间力量不多,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中仍是政府“唱主角”居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活跃度较低。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融合度有待提升,文化产品“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图书版权输出量小于进口量,存在一定文化贸易逆差。尽管文化“走出去”项目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文化交流,通过文化贸易输出文化产品占比不足,且以戏剧、杂技、民俗类项目居多,影视、动漫等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较弱。为此,要进一步结合江苏实际,高质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制度机制。要服务国家大局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制定中长期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行动计划,确定重点对外交流项目,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加强督查考核。要继续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法律制度和政策规范,鼓励、引导、支持江苏文化资源“走出去”。制定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税收政策,完善表彰奖励制度。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方法。建立江苏省中华文化数据库和智库平台,为决策制定提供数据和智力支持,通过智库平台构建国际专家学者交流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培养一批平等参与的民间主体。政府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渠道、资金和平台优势,但应看到,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已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使者,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一方面,要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指导、引导文化交流方向、甄别文化交流等为主要工作内容,为文化交流提供资金支持、人才支撑。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实施对外交流项目。另一方面,要推动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要更多依托高校平台、学术机构和民间团体深入开展交流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际传播的积极性。
凸显价值引领,构建一套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探索建立融通中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展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加强价值引领。要在中华文化交流传播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保持文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传统价值内涵的平衡,保持文化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的平衡,展现立体多面、真实厚重的中国。创新话语表达。要转变传播理念,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公关范式代替传统宣传,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既能与国际自由对话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探索“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新形式,打通对外交流传播的无障碍快车道。
强化品牌意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体现江苏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度的优势文化品牌。一方面,要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要提高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深入挖掘省内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对既有原创性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产业进行扶持。加快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平台,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型经贸、文化企业和机构到海外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打造外宣交流项目品牌。运用品牌战略对一批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外宣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和规划指导,加强地区交流合作,联手打造富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拳头品牌。
适应传播趋势,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媒体矩阵。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结合海外青年用户特点,加强与各级媒体深度合作,增加精彩短视频推送,增强线上线下互动,与青年一代开展互动交流。要用本土化策略赢得国外受众,通过与境外媒体在内容、渠道、资本等方面的合作,优化海外媒体传播渠道。借鉴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强化融报道理念,拓宽融传播平台,推动省内涉外媒体平台矩阵式发展、海外社交网络平台互动式发展、国际间合作媒体平台融入式发展,不断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为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