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脉动 > 最新推荐 > 正文
农家书屋,让浓郁书香涵养乡村文明
数量越来越多,管理参差不齐,专家把脉——
2021-05-19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八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让浓郁书香涵养乡村文明,是实现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7年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开展以来,我省已建设上万家农家书屋,它们越来越成为江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重要文化堡垒。

农家书屋是农民的“黄金屋”

“农家书屋门前开,大千世界送进来。搬把小凳树下坐,文化种子心里栽。粮食害虫怎么逮,书里写得很明白。科学方法有N种,多样选择真不赖!”一曲流传在我省农村的快板,唱出了农家书屋的魅力。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推开以来,在丰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促进农民致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截至2020年,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到如今的2.17册,增长了近20倍。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建设基地首席专家叶南客教授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从这个角度而言,建设农家书屋以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其精神生活,也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换言之,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近年来,江苏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把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丰富提升为“三强三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文化水平,强化最基层的文化载体建设,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2019年5月,我省发布了关于推进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的通知,对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作出部署安排。这一举措,促进了我省农家书屋的提档升级。在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看来,有的文化民生工程可能只影响人一时,比如,看一场演出,听一场戏,但是阅读一旦影响了人,影响就可能伴随一生,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毋庸讳言,农村地区本就是文化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大量倒闭,书店越来越少,然而,城市居民可以通过网购获得图书,而农民网购的使用率、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居民可以获取的资源十分有限。很多乡镇仅有的几家书店也多以卖中小学教辅为主,学龄儿童很难接触到课外图书,城乡学生“信息鸿沟”不断拉大,农家书屋如果建设得好,可以缩小城乡儿童之间的文化差距。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粗略估算过:全国近60万个农家书屋,即便一个书屋只有10个孩子去看书,那就会有600万个乡村孩子从中受益,这可能意味着这600万个孩子的下一代将会“不一样”。农家书屋不仅能让孩子受益,也能成为农民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实践证明,不少地区农家书屋建成、运营以后,村里打牌、喝酒、闲逛的人少了,看书、借书、学习的人多了,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从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上来说,农家书屋更是重要载体之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苏不少地区将党史学习与农家书屋结合起来,依托农家书屋开展集体学习,有效推动了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农家书屋亟待跳出“供需错位”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都在大力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和普及,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那种门庭若市的场面,相反,一些农家书屋大门紧锁,无人问津。

专家们指出,很多农家书屋遇冷,说明我们的管理是存在问题的:不少农家书屋采购或获捐一批图书之后,常常几年时间都不更新,新书少;不少志愿者捐赠给基层书屋的图书质量差、层次低,好书少;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没有针对农村读者做过相关调研,农家书屋对口书少——养殖业、种植业、农村观光旅游、乡村建设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书比例偏低、数量不足,有的图书内容很晦涩,供需错位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有显著差别,农家书屋也应该有所区别,但现实中,各地农家书屋内容配比往往大同小异。叶南客举例说,江苏南部的苏州等城市外向型经济相对发达,江苏北部徐州等城市的重工业相对具有优势,具体到各设区市内部区县之间可能又有显著差别,因此在建设农家书屋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地方建设农家书屋忽视了地域、产业、经济等的差别,在置办图书时,没有从受众角度考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发贵也认为,推进农村书屋建设,要提升精准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乡镇不断处于变化中,比如自然村变成了行政村。有的村庄人口很多,也有需求,但就是没有建设农家书屋;相反,有的村庄虽然建设了农家书屋,但利用率不高。“说到底,还是因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布点是笼统以村庄为单位,缺少对人口及其需求的统筹考虑。”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季中扬认为,管理粗放实则凸显出一些地方建设农家书屋的观念“虚”“浮”。“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建得高大上,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考虑,‘急群众之所急’。结果,除了多出一间堆满书籍的房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效果很差。”一些地方政府将建设农家书屋作为“门面工程”,一张桌子、一间杂物室、几张桌子就拼凑成了农家书屋,“建”而不“用”,不仅有违农家书屋的建设初衷,还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

建好农家书屋是基础,管好农家书屋是手段,用好农家书屋才应该是书屋建设的根本目标。今年,来自全省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积极参加了江苏省数字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会,线上培训在线观看总人数达9153人,提高了全省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当然,管理之外,还要改进考核机制。“考核不只要评估书屋面积、书籍数量,还要考核使用情况,不能重建设而轻管理。在很多地方,如果没能将使用情况纳入考评体系,农家书屋往往很难持续。”季中扬说。

农家书屋首先要姓“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农家书屋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农家书屋撬动乡村文化建设?

胡发贵认为,“撬动”这个词很理想化,怎么达到这种状态呢?说得浪漫一点,农家书屋像是“文化的火种”,因为它的存在,慢慢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对文化的热爱、知识的普及一点点向广大农村渗透,促进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反过来也会为农民朋友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那如何建设、利用好农家书屋,让“文化火种”越烧越旺呢?

农家书屋要姓“农”。现实中,一些农家书屋乍一看满书架都是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可是农民想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书并不容易。针对部分农家书屋“农味”寡淡问题,专家坦言,目前很多农家书屋在选择书籍方面,既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经过调研,存在想当然的情况。要改变这一局面,不能仅靠各地农家书屋主观上去改进,要尽可能请专业人士,通过详实、缜密调研,制定出购书指导,至少框定内容配比,以保证书屋的书是农民所需的。

“文化生活跟柴米油盐一样,应该是常态的。”胡发贵认为,要用有趣味性的表现形式强化书籍的“农味”,才能让文化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中的常态。要让农民爱上阅读,必须注意书刊内容的表现形式。有些“大块头”农书,即便农民想“啃”,恐怕也有心无力,一些小人书、连环画类涉农书籍反而更对农民口味。在他看来,农家书屋不仅要有“农味”,而且要通过趣味化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农家书屋很可能变成聊天喝茶的地方,或仍然难改书籍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据日前发布的2020年度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的报告显示,城乡居民15分钟生活圈有阅读服务设施的占比相差达24.29个百分点。书屋姓“农”,就是要和农民群众更近一些。过去,农家书屋往往在固定的场所,大多建在“行政中心”村支部大院,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探索就近就便的“移动书屋”——设在行业协会、蔬菜批发站和劳务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大型社区……根据不同特点重点配送不同种类图书,因需而设,服务农民。根据农民的需求“长”出来的书屋,真正提高了村民阅读的便利性、可及性。

农村书屋姓“农”,却不仅仅是农村的事,要站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角度,城乡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叶南客说,在实际运作中,农家书屋可联合县(区)图书馆定期流通相关书籍。实际上,在书籍的流动化方面,南京做得不错。在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区,已全面实现农家书屋与区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现在,很多地方图书室针对借、还书问题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效果。譬如,南京市多家图书馆联合推出了“书服到家”活动,整合数万册图书,满足要求的用户只需平台下单,书籍就能快递到家。

让农家书屋跟着时代走

手机已超越电视成为农民群众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载体,手机中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阅读内容深受欢迎。农家书屋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深化服务的必经之路。我省在2020年已经实施农家书屋数字化提升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内容为在原有农家书屋及数字化基础上,实施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和网络化管理,提升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建立为村民阅读提供了方便。现在,只要关注“江苏省农家书屋”公众号,或在“数字农家书屋”电脑平台上操作,就可看书、听戏,观看种植、养殖技术相关视频。便利之外,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做好全民阅读提供了可能。

季中扬认为,在短期内提升书屋使用效率,就要顺应数字化阅读趋势,如果把“书吧”改为“听吧”,变“看书”为“听书”,会有更多老百姓乐于接受。而且,电子书的成本比纸质书要低很多,在电子化之后也更利于传播。目前,江苏已有地区开始建立“有声图书馆”。日前,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文化站联合喜马拉雅平台建设的“有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一面墙承载一座“图书馆”,一本书可供多人同时阅读。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听取90万余册图书,非常方便。今年3月,镇江首批数字化农家书屋有声阅读馆落户丹阳,让村民随时随地阅读。“有声图书馆”带来的不只是阅读方式的改变,很多村民年龄结构偏大、视力老化,无法长时间阅读纸质书籍,“有声图书馆”的出现,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

“屋”尽其用,打造“书屋+”

提升农家书屋吸引力,不能单纯就农家书屋而论农家书屋。“要避免将农家书屋孤立化。”戴珩说,“设施的建造上,要将农家书屋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内容,集聚资源、集聚人气。”专家认为,必须把农家书屋嵌入到综合配套之中,让老百姓来农家书屋不仅可以看书,也可以在一墙之隔的其它功能室打打牌、健健身、跳跳舞。

目前,江苏已经有一些乡镇和农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屋和文化站建设成一个综合体。它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组织领导、志愿服务队伍、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经典阅读、健康讲座、义诊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家书屋+”公益活动,积极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青壮年外流造成大量学龄儿童留守乡村,子女的陪伴和教育问题凸显,如果能把农家书屋改造成孩子们课后充电学习的场所,打造属于孩子们的“四点半课堂”,会对孩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专家建议,书屋还可尝试和其它业态结合起来,南京有很多地方将基层书屋和乡村旅游、民宿观光结合在一起,利用书屋吸引顾客,利用顾客吸引消费者和游客。这种模式在江苏相对较多,说明这种做法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针对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和社会的力量,季中扬认为,“分散到村里面的农家书屋,最好放给社会去做,没必要把有限的资源‘撒胡椒面’。”在他看来,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办大事,办社会办不了的事情,譬如在人口更密集的地方建规模相对较大的图书馆。“当然,社会力量未必有足够热情,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最好是以奖励形式调动大家积极性。我举个例子,如果镇政府给一个村两万块钱办农民书屋,这笔资金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但如果把它用来奖励做得好的农家书屋和踊跃捐书的青少年,就可以放大和调动民间社会积极性。”

本报记者 魏晓敏 韩宗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