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当代样态,不仅坚持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对内部诸要素及其组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内涵呈现出高标准的特征。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具能动性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劳动者就没有任何物质生产活动,人类就无法存续。按照马克思的划分,劳动者的劳动主要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同于以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生产力,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下的新质生产力则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本身依赖于劳动者凭借脑力劳动的认知创新思维探索重大科学问题,实现技术新突破,完成劳动资料革新和劳动对象开发,推动新技术转化为物质产业,以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加速形成后的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端更先进的生产设备降低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成分,要求劳动者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劳动技能,运用更多的脑力劳动编写程序代码、有效分析海量信息、操控维修设备、保障生产流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形成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更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包含生产工具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它直观地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科技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发展的“指示器”。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每一次质的突破莫不是因率先实现劳动资料的历史跃升,比如说历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发明运用使人类先后进入了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呈现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多技术领域的并联发展倾向。以此为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要求创造出具有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的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加速推动现有实体经济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工具的迭代升级。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要求更新完善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系统、高速铁路、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从而创造新技术迅速广泛应用的社会条件,便于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主动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劳动资料的介质升级换代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孕育生成。
更广材质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加工改造的对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先进工具的应用,人类的认知触角和生存空间不断延伸和拓展,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因此持续扩大、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意味着劳动对象的深度、广度和形态得到进一步外延扩张。就深度而言,新质生产力使现存劳动对象得到深入加工,从中提炼分解出更多新材质和发现更多新用途,有效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率。就广度而言,新质生产力不仅使之前存在但因缺少技术无法利用的自然对象得到广泛开发利用,比如说地热、潮汐和海洋能等,而且向人类尚未认知和开发的领域探测,比如深海、深空、深蓝和深地等领域,挖掘出可利用的资源能源,开辟劳动对象的新疆域。就形态而言,新质生产力使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物质形态,而是发展出抽象形态,海量数据信息成为更新质态的劳动对象。总之,更广材质的劳动对象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和必然结果。
更优组合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一个要素集合体,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统一才能发挥效用。在传统生产力中,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需要在各环节、各工序以及整体过程上保持一定数量比例,从而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循环运转。较之不同,蕴含着高科技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以智能化和自动化调节与调度实现对传统生产力数量比例关系的扬弃,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更为复杂的质量性能的协调配套。高科技的生产资料需要高科技人才运用专业知识操控和检修,才能保证有效运行;新材质的劳动对象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不断进行探索检测、实验分析、解析合成等,才能得到开发利用;需要经过高科技劳动资料的精细加工改造,才能在生产中转化成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产品和服务。高素质的人才运用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加工改造更广材质的劳动对象,并保持三者之间质量性能的协调配套,新质生产力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质态转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之举。人才、科技、生产关系和产业等构成了生产力实现质变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变量。因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条件。
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人才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要立足生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在教育体系中从国家重大项目的领衔专家中遴选出一批战略科学家,鼓励科学家“揭榜挂帅”,发挥有真才实学的科学人才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领军作用。办好高等教育,深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础和创新思维培养,推动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一批可用青年科学人才。办好职业教育,适应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采取政府、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办好基础教育,扭转“唯分数论”,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时跳出标准答案,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提出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储备人才。
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强化基础研究,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建设相关基础研究设施,发挥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深入探索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宇宙演化等基础问题,推动基础科学问题交叉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颠覆性成果的突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观念新思路指导。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攻克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核心技术难关,解决“卡脖子”难题,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打破技术壁垒。强化世界前沿技术研究,科学预测和正确评估能够决胜未来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立足长远前瞻部署一批关涉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结合我国科技创新自身优势和特色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取得“人无我有”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
深化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发展实际,统筹审议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战略重点,加强国家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确定支撑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科学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前进方向。发挥国家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破除旧有体制政策衔接不畅弊端和碎片化问题,打通阻碍各地区、各部门、各机关和各主体交流合作的卡点堵点,通过多元灵活组织方式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科技人才、优势资源,鼓励跨学科交流合作,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共享政策,建立健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与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科学数据和种质资源,形成有影响力的国家科学资源和数据库,提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效率。
谋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历史上许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形态梯次升级,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战略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激活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聚焦类脑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等世界前沿技术领域,组织孵化和加速计划未来产业,确定重点培育领域和制定行动方案,强化财政支持供给,建立完善未来产业示范基地和试点工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应用和融合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引导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完成传统产业发展动能改造,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型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