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基石与灵魂。聚焦“引育留用”四个维度,对于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引才:源头治理、广纳英才、科学施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引才为源,从供给侧着手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源源不断地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人才,为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源头治理,明确引才目标与定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保证,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需求、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称评定标准等内容,设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标准与需求方向,吸引学科前沿领域的领军人才、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跨学科背景的交叉人才,为选好、建齐、配强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做足充分准备。
二是广纳英才,创新引才方式与渠道。各地应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举贤纳才,建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开设政策咨询热线,线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全球招聘,线下借助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开展政策宣讲、专题辅导,着力探索博士后等科学研究人员特色化培养体系,努力为每一位优秀人才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并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
三是科学施策,优化引才政策与待遇。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科研能力等与党和国家的相应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从引才政策供给入手,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储备人才、通用人才有机衔接的人才引育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政策质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设立专项引才基金、做好生活服务工作等措施,帮助各类人才尽快融入学术和工作环境,持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就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精细育才:注重导向、常抓不懈、厚植根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精细育才,多措并举着力培养新时代国家急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创新人才,赓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可持续、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导向,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全层级、全学科整体性培养体系是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渠道。在层次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引领与指导下,广大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等方式持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其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是常抓不懈,拓展师资队伍育才模式与方法。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并非易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弹性选拔、贯通培养、研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专项学习培训、跨院系联合培养、老中青“传帮带”、挂职实践锻炼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协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是厚植根基,强化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开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帮助教师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思政教师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真正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精诚留才: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提升服务。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全面提升人才管理水平,在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提升服务中,留住人才的“身与心”,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卓越贡献。
一是完善机制,科学评价人才贡献。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考核、激励等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善功能,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永葆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体系,综合考核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成绩,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其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力求在评价机制的良性循环中将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落在实处。
二是搭建平台,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人才平台是人才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发挥才华的舞台。人才平台搭建是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包括成立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资源支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来。
三是提升服务,兼顾人才身心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建立资源集中、功能完备、方式多样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既要让人才“留身”,对优秀人才在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及个性化便捷服务,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更要让人才“留心”,真正做到“知人懂心、知事懂情”,用最大诚意留住人才,在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中,以真情实意的贴心服务换取人才全心全意的干事奉献。
精心用才:更新理念、知人善用、靶向用人。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善用人才、用好人才,在更新理念、知人善用、靶向用人中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实现人才最大价值,全力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工作格局。
一是更新理念,大胆选用优秀人才。人才用起来才是生产力,用活了才有创新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培养、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使用人才的目的是进一步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跨越发展。因此,要着力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传统观念,大力选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敢于使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真正做到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
二是知人善用,充分激活人才价值。用才贵在扬长避短、化短为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一方面,加快补齐人才发展短板,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人才创造“补短”机会和途径,使人才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施展才干;另一方面,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在能力和优势,为潜力人才提供必要的科研资源、学习机会与职业发展指导,激发潜力人才的自我驱动力与进取心,努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三是靶向用人,实现人才最优配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素质教师队伍应突出讲担当、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立足专业特长,科学安排岗位,精准匹配职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鼓励其在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与超越,帮助人才快速成长与发展,齐心协力下好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研究”〈2023SJYB1394〉、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22AZD02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