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引领艺术设计创新发展
2024-08-30 09:14:00  作者:张羽清  来源:新华日报

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包括艺术设计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新机遇。新质生产力与艺术设计学科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创新驱动力、技术支持、跨界融合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支撑,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创新突破。同时艺术设计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和创意来源。艺术设计学科作为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跻身国家和省艺术设计“双一流”学科行列。在我国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机遇下,我省应积极响应这一变革,努力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积极推动艺术赋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艺术设计的学科新形态。相较于传统形态,这些新形态主要体现为:第一,学科理念的更新。传统艺术设计学科偏重于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探索,而新质生产力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创新驱动,这促使艺术设计学科开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信息技术、数据科学、人机交互等,从而形成了更加综合、开放的学科视野。第二,学科方法的创新。传统艺术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而新质生产力则倡导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和方法的大胆应用。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设计师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用户需求、市场趋势和设计元素,实现设计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更加逼真、沉浸式的体验,丰富了设计表现手法。第三,学科方向的拓展与交叉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学科开始与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等其他自然科学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例如生物艺术,这种艺术形式通过结合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和艺术设计的创新方法,拓展生命科学的边界,并创作出具有深刻意义和独特美感的作品。

新质生产力推动艺术、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使美学经济成为现实可能。新质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艺术设计的作业平台、工具和方法,显著增强了艺术设计产品的美学价值和市场消费能力。第一,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崛起。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平台为艺术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作业环境,使得设计过程更加高效、灵活和便捷。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快速进行原型设计、模拟测试、用户反馈收集等,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概念到上市的时间周期。第二,智能设计工具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智能设计工具。这些工具能够辅助设计师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图像处理、色彩搭配等工作,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和创新性。我们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非遗”智库,将传统纹样、设计元素等融入现代设计中,用新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第三,跨界融合的设计方法。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创作方式,而是更多地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人们的审美体验转化成审美消费需求。

新质生产力创造审美新需求,给城乡居民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艺术底色。新质生产力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设计师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江苏,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南京城墙的灯光秀利用灯光和投影技术,将城墙变成了巨大的画布,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艺术设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家居装饰、服饰搭配还是城市景观规划,都能看到艺术设计的影子,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新质生活体验”。

新质生产力创造文化新业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新质生产力的崛起,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故宫博物院利用5G、VR/AR等新技术,打造了数字化互动展览《清明上河图3.0》。这一展览将图画中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可感可触。在贵州,非遗与现代时尚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在迪奥与艺术展上,贵州侗族的挑花工艺被融入到西装套装的设计中,展示了侗族女性对自然、生命的敬意。梧州市深入挖掘“茶船古道”文化内涵,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六堡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品鉴方法,组织“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系列活动,将六堡茶推广到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宽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渠道。

机遇也是挑战。江苏艺术设计学科要确立大学科、大科学的理念,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通、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要“借力发力”,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不断推动设计理念、工具、方法和平台的创新突破。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和世界,进一步拓展国内外艺术设计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对话和碰撞,不断提升江苏艺术设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