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战略任务,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合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和顺畅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完善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进一步保障企业的生产服务于教学,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
双主体办学内部治理的应然状态。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而言,双主体办学的应然状态是实现两个办学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从价值交换理论的角度分析,双主体办学的理想状态是通过资源交换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看,双主体办学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在办学过程中均衡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从辩证法角度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付出与回报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两个办学主体的合理回报和合理投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双主体办学的内部治理的应然状态是在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两个办学主体共同投入办学资源、共同建设办学条件、共同管理办学过程,同时共同承担办学责任与风险,最终实现办学成果共享的过程。
双主体办学内部治理的实然要素。微观层面研究双元共治体系需要剖析内部治理结构运行的整个架构体系,即治理的主体、治理的对象、治理的过程和治理的绩效等四个关键要素,办学主体的产权融合、组织架构、学校的管理机制动态调整、治理绩效考评等研究内容是深层次剖析四个关键要素的核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建构需要在明晰法人产权的基础上确定两个主体的股权比例,进而构建四套组织架构和运行的制度安排,在治理实践中动态调整内部运行机制,治理绩效考评体系有助于验证治理的成效,也是动态调整治理架构的依据。
双主体办学内部治理的权责利关系。双主体办学内部治理结构架构的首要原则是明确两个办学主体间的关系,即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构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的关系。权力平衡需要明确权力机制,责任分担机制需要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构建和谐的利益共同体需要建立两个办学主体间的协调机制。权力机制包括权力的分配机制和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权力分配的层级关系和对应的监督机制以实现权力的动态平衡。治理体制包括决策体制和管理体制,校企融合下的决策结构和执行结构都需要有风险意识,分别承担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校企深度融合下各内设机构之间需要职责明确,决策果断、遇事不推诿。通过权力的动态平衡和明晰的职责分工建立起顺畅的决策与执行体制,才能建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共享共同体。
保障双主体的平等办学权。平等的办学权指办学主体享受均等的办学决策权和收益权,同时均等承担风险与责任。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壁炉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企业的办学权得不到保障,企业的收益权难以得到保障。两个治理主体平等的办学权体现在职业学校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日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实训场地建设、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日常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往的各类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全过程的某一个或几个层面,企业没有获得与学校平等的办学权。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中要享受与学校同等的办学权就必须与学校建立产权合作关系,建构基于股权交易形成的学校和企业两个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必须要获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决策权,企业投资方的股东和代表只有被组建到学校权力结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中,才能全过程参与内部治理,真正享有平等的办学权。
双主体办学权的制度化运行。内部治理结构运行的制度化过程也是多元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权力制衡、责任共担、机制共建的规范化过程。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制度体系需要分层次设立,必须建立的关键制度有产权融合制度、权力分配制度、理事会决策制度、薪酬激励制度、财务审计监督制度、小组绩效考核制度、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产权融合制度需要明确出资人类型和各类资本进入办学后股比分配制度,同时建立出资人是否以出资额为标准承担有限责任的责任机制。财务审计制度是监督制度的核心,也是多元化办学主体利益的保障机制。薪酬激励制度是内部治理运营中有效降低代理成本的核心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和各内部组织成员的薪酬激励、期权、干股、年金等方式需要在双主体办学实践中经过精确核算和实际治理绩效验证后逐步形成规范的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是内部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兼顾,岗位技能需要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本身。
科学化构建双主体办学治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从利益相关者满意率、组织运行效益两个维度评价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成效,构建并细化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运营绩效、执行机构运营绩效、学校财务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等四个核心绩效指标,在科学化构建绩效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