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应积极把握历史机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示范、献智慧、出经验。
以科技创新为基点,促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江苏省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布局,积极创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农高区等“国字号”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基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力量培育架构、攻关创新架构与推广服务架构,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重在产研融合。江苏省应充分利用省内科教资源优势,解决好科研和生产的“两张皮”问题,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一方面,推动创新链融合打通科研到生产“最后一公里”,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让科研成果能快速、准确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如因地制宜建立相关产业研究院、推动农业科研教学专家下沉一线、普及机械化与智能化农业设备等。另一方面,要重视产业反哺科研,使农业产业发展为科研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物质支持。如农业企业和相关产业主体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成立产业科研联盟、政府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
以资源配置为关键,提振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效能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振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效能的关键。江苏省在农业发展上面临自然资源约束、产业链水平和韧性不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对此需要更注重各类资源的配置优化,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实现“管得住”和“放得活”,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发展动力、产业潜力和增值能力。
资源配置优化需在多方面持续作为。加强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规划土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作物单位产量。推进产业资源协同联动。发挥江苏省加工业在地优势,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与“链主”企业,优化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联动,拓展农业功能,持续推进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多元化、企业集群化、农旅一体化。进行人力资源优化整合。根据在地农业发展需求,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借助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实现劳动力集中;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引进专业人才以提升附加值等。高质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发展耐心资本,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以人才培育为支撑,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勃发根基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人才是农业发展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勃发根基。江苏省虽然在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农业人才建设上依然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政策扶持不够到位等挑战。农业人才的培育与发展,要从教育、培训、激励以及服务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共同推进。
江苏可根据省内不同区域发展特点与禀赋,因地制宜构建人才培育发展机制。苏南地区,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设立农科研发等专项基金,鼓励支持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研发工作,吸引农业高端人才;重点解决人才结构失衡问题。苏中地区,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实习平台,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增加人才总量。苏北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人才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人才扎根。结合特色农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在地化农业人才。
以“四个农业”为抓手,谋划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江苏省积极响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等号召,并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表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聚焦“四个农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体现走在前、做示范,具有江苏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四个农业”的协同布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项目农业通过整合资源、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设施农业以先进的农业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智慧农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精准营销,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和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体现;绿色农业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目标相契合,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总之,“四个农业”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快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助推江苏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资助项目“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江苏省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编号DDZTZK2023D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