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人文经济强调人文精神对经济的正面推动作用。新时代,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现代价值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意义重大。江苏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肩负着探索以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新征程上,江苏正以其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的实践创新,生动诠释着文盛业兴的融合共生关系,持续释放出人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以文化人:突出价值引领,汇聚长江流域文化发展力量。黄金水道川流不息,作为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域,近年来,江苏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聚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繁荣、人文和谐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征程上,江苏唱响了人文经济学的“长江之歌”。一是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展示长江江苏段的文化特色。长江江苏段绵延433公里,沿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文化创意要素。要立足长江文化融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水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沿江城市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在保护、传承、弘扬中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提炼精神标识,发挥长江文化育人功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长江江苏段形成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开放包容等精神品质。要凝练长江江苏段独特的精神标识,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三是讲好城市故事,增强长江文化价值认同。千百年来,沿岸人民在长江的哺育下,与洪水抗争、与困难搏斗,谱写了无数英雄篇章。要挖掘长江文化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故事素材,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用好历史文化元素,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作品,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流域文明对话,增强长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以文兴业:盘活文化资源,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文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江苏要高度重视人文要素的融入,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等持续发力,通过举办各类长江文化系列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将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是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长江沿线诗意山水和历史人文优势,培育富有流域特色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增强区域联动,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打造江苏长江文化品牌特色,助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实现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地区旅游业提档升级。二是优化业态界面,创造文化产业社会价值。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促进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样化融合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强化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形成高端文化产业体系,加速实现文化产业“效益裂变”。三是坚持科技赋能,加速文化产业数智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化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双向赋能,以科技提升文化产品创意力和表现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塑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创造新形态的数字化生产力,催生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业态。
以文惠民:彰显人文关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需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积极响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身有所憩、心有所寄。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城市建设中提升文化品质、彰显人文关怀。切实将创作导向与人民期盼贯通起来,让文化作品创作根植于人民生活,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引导和激发全民参与到长江沿线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中来,让长江文化在贴近生活、走进日常的“烟火气”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人文资源聚合效应。依托长江流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优质文化活动品牌,因地制宜优化文化产业策略,探索“文化+人文”新模式,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进。壮大新技术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人才储备,培养更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文化科技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平衡文化供需,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明确人文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长江文化产业高附加值。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长江题材文艺精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美好生活图景增光添色。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江文化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增强长江文化传播力研究”〈24BH1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