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2020新版 > 马院建设 > 新闻 > 正文
江苏师范大学:用“三信合一”巧破研究生创新培养难题
2020-06-10 09:35:00  作者:吴向裕  来源:理论之光

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不强、人生目标不明确是目前制约地方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出现象,如何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是该类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打造“理念自信、学术自信、质量自信”的交互交融模式,帮助理工科研究生实现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巧破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培养难题。

重塑信心,激发创新潜能

研究生马纯家庭十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入学后心理明显不适。“选择读研虽然是一个抉择,但是刚入学压力很大,甚至比读本科时更迷茫。”马纯回忆,由于本科期间专业知识积累有限,研一刚入学很多科学实验不知道从何做起。

马纯的心理状态很快被导师石枫教授所感知。石枫教授一方面鼓励他坚强面对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重塑人生规划,并利用业余时间悉心为他补足专业功课。在导师的关心引导下,马纯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变,不仅勇于探索科研难题,而且热心帮助他人。通过努力,硕士期间在国际高水平权威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高质量论文,其中有2篇发表在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硕士毕业时论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30。由于突出的科研成果,他荣获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十佳学术之星”称号,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并被复旦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是周边或偏远地区的本科院校,因此入学后我们首先进行信心培养,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香善教授介绍,通过“三信合一”培养体系,可以极大发挥导师的“头雁效应”,全身心地引导学生“自省、自醒、自律”,树立远大目标,提升道德水平,激发自我内在创新的动力,解决研究生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激励创新,挑战学术前沿

作为“高被引”学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屠树江教授一直重视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打造团队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励创新,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积极挑战学术前沿。”屠树江教授介绍,目前该专业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前平均每人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使得化学学科稳居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学生考博率、优质就业率连年上升。屠树江教授所带领的导师团队曾入选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奖;屠树江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李衡获得全国首届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并顺利考取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全院士。

利用“三信合一”模式培养研究生学术自信与创新能力,直接作用体现在该校研究生的博士录取率上。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德志介绍,2014年至2019年,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的比例由2014年的1.81%提升至2019年的11.55%。“此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考取博士的比例和就业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黄德志说。

科学设计,严格质控体系

“学术诚信不仅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还体现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科研的全过程,大家一定不能忽视。”日前,在《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上,王帆教授生动详实地向研究生讲授典型案例,期间不停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当堂解疑答惑。

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建立健全“以产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该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还有很多。江苏师范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王本贤介绍,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和平台,目前学校和学院出台两级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从根本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质控与监督。“比如为了鼓励理工科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我们有科学详细的计分奖励规则,类似举措充分带动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王本贤说。

基于对“三信合一”模式的探索,从2014年起,这一模式被一些兄弟高校借鉴,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多年的实践探索表明,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地方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参考。”对此,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教授表示。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