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江苏聚焦 > 理论中心组学习 > 2022年第6期 > 正文
【专家观点】刘长全 苑鹏:推动“三个转变”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新的格局
2022-07-22 17:29:00  来源:理论之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苑鹏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为大国筑底”的战略高度推动“三个转变”,努力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发展新的格局。一要推动从传统“口粮观”向“大食物观”转变,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传统狭义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口粮观”,拓展到与粮食消费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糖茶等重要农产品及食品,树立“大食物观”。二要推动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大力扭转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导致的错配,按照城乡居民食用消费需求标准,合理控制普通口粮的粮食生产规模,同时促进特色品质口粮以及肉、奶及饲料粮、果蔬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从单一强调“保产量”向“保产量”与“优结构”相协调转变,以保障居民消费升级对高品质、差异化粮食及粮食制品的增长性需求。三要推动从保障产出端安全向保障全链条系统安全转变,从保障生产供给端安全向保障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与消费全链条的系统安全转变,以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新的格局。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5月11日,原文标题为《推动“三个转变”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新的格局》)

张红宇:抓住重点发展乡村产业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认为,要抓住重点发展乡村产业。一是要突出产业稳产保供功能。要坚决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挖掘耕地增产潜力;要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要合理配置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保障粮棉油糖肉菜果生产,以多元供给满足多元需求。二是要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既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又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形成地域特点鲜明、业态类型丰富、产业关联性强、就业容量大、增收效果好、比较优势明显的县域支柱产业,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来富民、富县、富区域。三是要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要改善农村商流物流条件和快递网点布局,解决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建设农村数字化流通网络,培训农村数字化人才,推动电子商务进乡村;要推进农产品存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城乡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要重视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设施用地、信贷支持、安全监管诸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产销衔接、运行顺畅、各有特色、保障有力的大市场格局。四是要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创业。一方面,引导农村劳动力持续外出就业,增加城镇就业容量,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乡村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五是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使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选自《经济日报》2022年5月18日,原文标题为《以更有力举措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余欣荣:科学认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巩固农业绿色发展良好势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要从历史实践、现实举措、世界潮流、科技进步的角度科学认识农业绿色发展。二要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谋划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守底线、把全局、重创新,又要增强系统思维,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三要遵循科学路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研究,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绿色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应用,加快建立农业绿色标准体系等措施,为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25日,原文标题为《科学认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辛贤: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优势和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辛贤认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突出优势。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党支部带领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内部的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优势,不仅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趋利本性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缺陷,而且能解决小农户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统”的问题。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到现阶段的迫切要求,更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不二法门。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发挥集体所有制的优势,不仅富裕了低收入农户,更提高了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集体经济壮大了,不仅能够实现所有成员共同分享收益,也明显提升了村庄的幸福感,起到了聚人心的作用。农村地区人心聚起来,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短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的要求。也就是说,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优势,不仅在物质上实现共同富裕,更能进而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选自《农村工作通讯》2021年第18期,原文标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在农村 根本出路在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优势》)

李道亮: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认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未来主要有以下发展方向。一是抢抓战略机遇,努力推进数字乡村新基建。打造共建共享性乡村基础设施,致力于向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等方向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过程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积极打造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释放创新活力,扎实推进数字乡村新业态。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优化农村地区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以数字技术带动乡村新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四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数字乡村民生信息化。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民生信息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踪脱贫人员的后续发展情况,防止脱贫后返贫,并精准监测意外致贫人员,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帮抉。五是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扶持乡村信息化龙头企业,强化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经营能力,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建立数字农业、数字乡村专项基金,培育和壮大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六是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新格局。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整体统筹谋划,以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数字乡村同步发展,引导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全面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七是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字乡村试点工程,加快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协会、联盟、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选自《国家治理》2021年第4期,原文标题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及方向》)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