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一脉相承,是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总体要求。高效能治理与效率有关,但不等于只追求高效率,它强调的是治理的有效性。不仅包含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注重治理的有效性和有用性。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得到保障;而如果没有高效能治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发展环境将可能恶化。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并重,正是我们总结反思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方向,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当前,“十四五”已经开局,如何以高效能的基层治理夯实国家治理之基础,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当前各级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基层治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基层治理内容丰富,牵涉甚广,要让人民对治理满意,提升幸福感,就要把效能作为基层治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尺,处理好五种关系。
党的领导与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基层高效能治理也必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党的领导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在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意义上,它为基层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组织的保障,比如在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红色引擎”为核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以“党建+”联合各种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但是,党的领导并不是指包办基层治理的一切,基层治理以党建为核心引领的同时,又要保持创造性和创新性,只有充满活力的基层才具备实现高效能的潜力。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对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提供统一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更高效地实现治理目标。而基层实践百貌千面,各有各的情况,其治理更加侧重地方特色,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民情风俗,探索适合地方发展的治理模式,才能使治理效能达到高目标。从顶层设计角度,要给予基层实践充分的探索空间,不应硬性要求基层治理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市容村貌、街道店铺设计,并不代表规范,而恰是基层实践缺乏创新的表现。好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定是各显所能,各展所长。比如一些地区探索基层治理形成了“村规民约”“村民说事”“道德积分”等治理新举措,对基层治理传统架构形成了有效补充和支撑,是基层实践在顶层设计指导下较为成功的创新探索。
基层赋权与基层减负的关系。对基层赋权赋能是建立在治理重心下移的基础上的,通过给基层更多行使权达到为基层减负的效果,以实现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的目的,这也是高效能治理的题中之义。尤其要注意为基层赋权赋能的限度,核心是实现权力、责任与资源的匹配。赋权并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基层有没有能力担当这样的权力,如果基层没有能力担当,过度赋权就是增加基层的治理成本。同时,要对基层越来越多的权力与职责进行监督,使之规范高效运行,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多服务。可采取“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制定出基层治理的两份清单,即“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使基层工作者既能放心干事,又在规范之下有力干事。
安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关系。基层高效能治理绝不仅仅是追求社会稳定,更是要激发出基层治理的生机活力。在传统意义的理解中,有些基层工作人员认为调处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就是治理,这只是关注到基层治理中的“负面”,而没有将目光聚焦在能够推进基层治理更高效的“正向”内容上。对于基层治理来说,生机与活力才是让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活力以安定为基础,安定以活力为目的。而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大大地增强了基层治理的力量,使基层治理更有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引进了第三方民间专业调解组织入驻社区或农村,使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数字治理与传统治理的关系。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中,大幅提升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加速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数字治理手段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现出数字治理模式的发展潜力。数字治理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数字治理蓬勃之势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数字治理的负面效应,比如隐私保护、数字鸿沟、地区协调等问题。数字的技术性,使运用者不能同等地享受便利,进而形成了由数字治理带来的群体壁垒,特别是那些不能熟练运用新技术的中老年群体,极易在数字治理的效率图景中被边缘化。此外,数字治理也可能削弱社区社会资本,城乡社区的人情味与凝聚力如何保持,是值得基层治理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委党校系统专项主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X2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