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治理体系
2021-07-27 07:53:00  作者:黄齐东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11月举行,该大会旨在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指导缔约国实施气候保护措施。目前,全球90%以上的能源消耗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每天约1亿吨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环境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将面临全球变暖失控和生态系统崩溃的危险。

中国在今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3060”目标,即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随即提出了“3550”目标,也就是美国将在2035年前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相比较,美国碳中和目标比中国提前10年,这显示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外交努力,让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行动中重新掌控话语权。

未来30年是决战期。纵观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现,中国必须警惕美国设置的“碳中和竞赛”。中国要做到两个“坚持”:第一,要坚持自身“发展中国家”地位,掌握自身碳排放节奏,稳步开展“削碳”进程,避免卷入无谓竞争。第二,要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治理体系,打破低碳技术垄断,积极参与绿色技术规范的制定,实现技术共享。

坚持自身“发展中国家”地位,意味着中国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出发点。虽然部分国际机构将中国列为“新兴的超级大国”,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然不容置疑:

首先,中国需要在气候应对上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不可否认,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减碳成本非常高。一些高碳行业(如水泥、运输、炼钢等)不容易使用可持续的替代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减少碳排放承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行动者,中国要在南北对话中展现信心,要在南南务实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坚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其次,中国要加强可再生能源融入全球清洁能源系统的步伐。全球领先的能源系统将受益于大规模负载跟踪存储技术,降低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吸收高峰时段的剩余电力,在输电系统中重新分配能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融入全球清洁能源系统的程度。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严峻的。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与贡献者,中国要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首先,中国要大力构建多边主义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实施负责任的行动来对抗质疑。中国作为东盟10+3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区域组织的重要成员,要继续推动区域性气候议程。中国应继续坚持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作为最具普遍性的指导文件。中方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

其次,中国要警惕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出尔反尔”。中国必须以我为主,沉着应对美国在气候政策上的“游移不定”。特朗普政府产生了巨大的“气候赤字”,并于2020年正式退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严重破坏了全球气候治理与合作。拜登执政后,宣布重返该协定。拜登政府需要平衡国内和国际压力,以确保他加强国内的减碳力度,并兑现国际气候融资的承诺。

最后,中国要推动从技术竞赛到技术合作的转变。从目前来看,碳中和主要基于自然和技术的两种解决途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包括植树造林、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恢复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以确保它们继续吸收二氧化碳。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碳捕获、碳储存、碳转化等。美国已经宣布将投资24亿美元用于扩大和加速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培训一代工程师和地质学家。目前,部分专家担心二氧化碳的运输和存储存在技术风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泄漏。因此,中国应推动各国共享技术参数、共克技术难关,推动建立公正透明的技术谈判与转让体系。

气候变化对全人类发展构成严峻而紧迫的威胁。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出发,中方对拜登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表示欢迎,期待美方展现出与其国家实力相匹配的气候雄心。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要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打破关键领域技术壁垒,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双方需要重新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误解误判。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共识为两国重启合作打下重要基础,从而携手推进实现《巴黎协定》减排目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