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论见 > 最新推荐 > 正文
政策机制同步发力,激发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江苏科技工作者创新意愿、创业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但也有不少受访者创业意愿不强 ——
2021-06-08 09:25:00  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和新华传媒智库联合发布了2020年江苏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意愿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以网络问卷方式开展,覆盖省内5369位科技工作者。数据显示,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愿、创业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但也有不少受访者不愿创业。

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意愿对于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影响?哪些因素制约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专家及部分科技工作者。

科创优势明显,

江苏科研环境获积极评价

“尽管江苏总体科创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偏低,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较少,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南北发展不平衡,有‘高原’但缺‘高峰’的现象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解决,与北上深杭等科创大市相比,江苏创新创业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李荣志是本次调研课题的课题组负责人。他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意愿,则是推进创新创业的核心动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江苏科创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率先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江苏在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擂台”上,拼进国内“第一梯队”,彰显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李荣志告诉记者,江苏科创资源丰富,全省普通高校总数143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5所,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达58万人。掌握他们的创新创业状况和意愿,有助于更有效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掌握全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意愿,2020年12月开始,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组成课题组,通过江苏省科协系统调查站点,对省内5369位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单位涵盖范围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中学、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以及科技工作者集中的其他单位。问卷共设置了79项问题,涵盖工作概况、创新动力、创新环境、创业情况、个人基本情况等五方面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对所在单位科研氛围给予了积极评价,其中认为所在单位科研氛围“浓厚”和“非常浓厚”的比例分别为33.28%和29.37%,而认为“不太浓厚”和“不浓厚”的不足三成。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单位比较重视科研,其中认为“非常重视”和“重视”的分别占34.49%和48.8%;仅有16.71%的人认为所在单位“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科研。

“另外,均有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对于薪酬制度、薪资结构、付出与回报的匹配程度、工作生活状态等表示满意并给予积极评价。”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主管翁章好博士说,上述结果说明我省科研创新环境氛围良好,这和全省科创总体情况相符。

翁章好认为,有此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项层设计”政策的加持。近年来,我省把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人才26条”“知识产权18条”“科技改革30条”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年全省研发投入占比达2.8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分别达到37.8%和46.5%,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

“真金”还需淬炼,

成果转化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能否成为“真金”,还需经受市场“淬炼”。课题组骨干成员陈伊南说,在被调查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看来,“科技成果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科研评价导向不利于成果转化”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现行的市场运用与高校研发逻辑存在矛盾。”采访中,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指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具体应用中会面临各种限制性条件,而高校在模拟实验时未必能考虑充分。南京某高校一位科研人员困惑:“高校研发和市场应用需要衔接,但衔接工作谁来做?高校自身未必擅长,而企业则出于投资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已经发包任务,没有必要再额外增加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科研人员认为,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的评价体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扭曲了科研的目的,让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变味,更关注考核,而没有精力专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突破。而正向激励奖励的匮乏,也难以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南京德人慧云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功建告诉记者,科研成果技术含量越高,落地转化时就越困难。“一方面是技术迭代更新变快,可能几个月前的研发成果的落地设想,很快就会被市场上新的需求关系取代;另一方面,一般的企业研发团队在科技高度和水平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且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不佳。目前仅有少数头部企业拥有专项的高知团队。但是,如果一般企业不参与高校研发,而是直接把研发成果拿来,维护原有的成果就很困难,想落地、升级成果更不容易。”

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翁章好分析认为,包括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创业服务市场在内的服务配套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科研和市场间的双向需求无法实现“同频共振”。一方面,现有的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使得科技工作者更注重学术创新,因与实际产业应用和市场需求并不挂钩,很多创新成果没有瞄准市场应用。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对技术前沿及跨学科的技术情况不甚了解,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那么,如何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题?

翁章好建议,高校要建立多元导向的科研综合评价制度,研究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对表现特别突出的科研人员,给予更多晋升机会。同时调整制定符合现有科研人员薪资水平要求的奖励制度,按成果、分等级给予科研人员可观的物质奖励,充分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内生动力。高校还应积极落实地方政府给予科研人才的激励政策,配套出台相应政策并周期性更新,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

熊功建认为,校企深入合作的“华为模式”值得借鉴,即企业研发团队参与高校的研发过程,“这样一来在后期转化过程中,企业团队能持续维持成果,而不仅仅是‘摘个果子’来落地。”

李荣志则提出,可以结合技术交易市场,汇入需求方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及科研专家库信息,依托大数据实现供需匹配。同时利用互联网拍卖竞价等市场机制,加速科技信息流通。“譬如一个技术,这个技术的拥有者不愿创业,他愿意把它挂出来。如果信息需求匹配得好,就可以把潜在的需求方吸引过来,通过拍卖方式竞价交易,以加速促进该技术成果的转化。”

风险大、顾虑多,

创新创业还需更多制度性“松绑”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超过八成的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但也有超六成(64.78%)的受访者却“从未考虑过创业”。有初步创业想法的人占34.05%;而曾经创业和已经开始创业的人分别仅占6.11%和5.66%。

在科研人员看来,阻挡他们创业的“拦路石”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难,还有“缺乏管理经验”“市场前景不确定”“创业融资难度大”“创业投入成本高”“现有工作岗位无法保留”和“待遇降低”等,都成为创业的障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教师坦言,创业顾虑多,首先是因为身负教学任务。“如果去创业,那教学任务怎么办?舆论经常批评,说很多高校老师注重搞项目不注重教学生,影响不好。”而创业路上的诸多潜在风险,更让科研人员不敢轻易尝试。此外,该教师还表示,虽然对创新创业相关配套政策,诸如容错机制、尽职免责、鼓励离岗创业等的实施效果有很高期待,但遗憾的是,真正落地的只是少数。

“创业不能一心二用。”作为离岗创业并取得成功的科研人员,熊功建对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畏难心态非常理解,“在学校一边当老师一边去创业,一方面精力会被分散,另一方面在心态上也不坚定,总想着会有退路。”

资金问题是创业人员需要面临的另一座“大山”。熊功建表示,企业生存需要解决融资问题。而市场上的行业巨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圈层,更易受到资本的青睐。但对草根出身的创业者而言,风险就会很大。“也正因如此,相较于创业,高校科研人员可能会更倾向相对稳定的生活。”

南京邮电大学讲师、江苏弋尔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沈小晴认为,在市场竞争的赛道上,成熟型企业的机遇与资源大大优于成长型企业,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过硬的科研本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大的考验则是其是否具备运转企业的商业思维。

此外,对于部分高校科研人员而言,大量的非业务性工作挤占了他们多数的时间与精力。一名有过研究所工作经历的某高校教师透露,本想利用高校的弹性工作时间优势专注科研,却不料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比如招生、采购、发票报销、甚至实验室装修等琐事,分散了科研精力,让一线科研人员有空琢磨科研的时间变少了,更遑论有创业念头。”

李荣志认为,想要科技工作者能心无旁骛投身于创新创业,不仅要充分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及措施,提升创新创业落地效率,让一线科研人员真正放下包袱、放下顾虑,营造宽松的文化土壤;同时,也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即从职业特性、岗位职责和要求等方面出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同时要设定分类评价体系,将不同岗位类型人员的评价体系区分开来,避免“一刀切”,让所有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从而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

本报记者 王安琪 高启凡 张晓蕊 李先昭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