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众化、海量化、碎片化、个性化、场景化为表征的场景化传播,具有全场景传播的连接力、沉浸式的体验力和个性化的服务力,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技术便捷,也前所未有地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态。为了应对场景化传播的风险挑战,保持话语生态的良性运转,使场景化传播正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要始终坚持主流价值的话语主导权,提升话语主体的场景化素养,推动话语内容和方式场景化的实践。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流价值主导权。场景化传播因其个性化定制和沉浸式体验的优势,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载体、内容、方式,导致话语主流价值主导权面临挑战。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主流价值的主导权,成为场景化传播的首要任务。对选择和构建的场景元素赋予价值。话语主体在场景式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读懂场景元素的价值内涵,实现场景体验和价值建构相统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元素价值塑造的主动权。要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场景技术研发的各个环节,让内容与技术的研发始终不偏离主流价值的指向;让主流价值话语占领优质的场景化传播平台。以主流媒体占领优质传播平台,坚持主流媒体话语主导权,把控信息分发的源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主流价值的旗帜作用,让信息的分发不脱离主流价值的约束,提升主流价值话语场景化传播的实效性。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场景传播素养。场景化传播背景下,场景元素的选择、设计、连接、体验、升华的多维联动实践直接影响话语表达的效果。作为联动操作的负责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场景素养,不仅要有相应的场景技术知识,而且要有应用场景的能力。开展数字技术相关知识的主题研究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普及数字技术相关理论,引导话语主体将数字思维纳入相关主题研究之中,从而认识、理解并运用场景化传播。开展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针对话语主体普遍缺乏数字应用技能的情况,定期举办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整体队伍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班,针对智能建模、全景传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协同等进行模块化的精细培训。提高话语主体对接大学生场景兴趣点的能力。把握大学生认知、情感的需求点及场景元素的喜好,注意大学生需求的层次性和需求的复杂性,充分利用场景元素转换话语内容的叙事方式,提升教育教学场景的互动体验效果。
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场景氛围。话语内容涉及“说什么”的问题,其场景氛围直接影响学生对话语内容场景化学习的兴趣浓度。通过将文献内容场景化,增加文献内容的生动性。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马列经典著作、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及政策文献中抽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数字技术处理使之场景化,使枯燥的文献资料立体、直观、形象、生动。将理论内容场景化。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通过VR、AR、MR等数字技术将理论实现三维的、全息化的虚拟仿真场景,学生通过人机界面入口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知系统的全面沉浸,在全息化沉浸中主动捕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领悟其话语意义。将生活场景转为话语内容。学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现在流行的话语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跟紧学生话语内容的转变,以场景化提炼日常生活,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场景氛围。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场景化。场景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适应在场化、沉浸化、共情化的全新传播样态,围绕场景的“进入—沉浸—内化”过程,推动话语方式的场景化,使大学生真正“走进”场景。选择场景进入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以实践需求和体验为取向选择场景进入的方式。按照展现式场景、交互式场景的类型设计教学应用场景;按照内容场景、校园场景的类型设计教育场景氛围。推动以沉浸为核心的场景运用。捕捉大学生在场景体验中产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等话语表达,熟练掌握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技巧,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增加场景的逼真度,高度吸引大学生专注教学过程,提高大学生沉浸感受,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获得感。以情感增加场景的黏性。任何理论输出或技术辅助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最终都得以个人思想情感的接受为前提。紧贴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将情感融入场景来增加场景与话语对象的黏性以求共情是场景内容最终内化的必然环节,也是话语场景化效果的基本要求。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社会科学处处长、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重大项目“后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趋向与供给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SJZDS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