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朝着教育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坚定迈进。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重大部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深刻理解教育强国的时代价值。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路径,是应对全球竞争与挑战的战略选择。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现代国家竞争的核心,教育强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创新环境。强大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适应科技变革的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工程、医学等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些人才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也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教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支撑。教育强国能够通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提升国家在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竞争的软实力,使国家能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此外,教育强国还能够通过吸引全球优秀的留学生,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随着我国教育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是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桥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通过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机会,无论贫富、城乡、性别,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社会的阶层流动。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改变命运的机会,推动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教育是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教育,可以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教育强国还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新知、勇于创新,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领悟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其根本在于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教育强国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强国的核心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且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这不仅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建设教育强国强调优化教育结构,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措施,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倡导开放办学,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教育体系的接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传播中国教育理念与成果,促进教育国际化。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支持、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强国。加大政策支持。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教育公平、质量提升和现代化的政策措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等,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激发教育活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强化教育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教育挑战,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的变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缩小教育数字鸿沟,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作者为江苏开放大学副研究员、资源建设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江苏社区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