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论见 > 最新推荐 > 正文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024-12-24 14:01:00  作者:谢 旭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高校应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策略创新与模式融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浸润,确保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制度化构建与常态化实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交互融合。共绘协同育人新图景,强化制度化与常态化布局。一是启迪智慧。强化思政课程的制度性导航作用。思政课程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坚固基石,发挥着制度性导航作用。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框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艺术与育人智慧,修师德、强师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思想航向的稳固灯塔,确保思政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制度化、常态化阵地。二是细雨润物。深化课程思政的常态化隐性功能。专业课程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渗透的隐形阵地。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环节,使理想信念教育在知识传授中自然流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常态化融合;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技能与育人自觉,促进“育才”“育能”充分融合,让理想信念教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并进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共同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制度保障,促进两类课程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育人新路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经验分享会等制度化活动,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与协作,促进专业课程“点”与思政课程“线”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支撑。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双轮驱动。共筑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深化制度化与常态化实践。一是校园文化“动”起来。强化制度化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其育人功能需通过制度化建设得以充分发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纳入年度计划与考核环节等方式,使校园文化“动”起来,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制度化建设,让学生有观感、能参与、可体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二是网络文化“活”起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推动常态化实施。创新网络文化建设途径、加强网络平台监管,促进网络空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通过开设新颖的网络素养提升课程、创新网络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应对机制等途径,使网络文化“活”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网络成为传递真善美的重要渠道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实施的新阵地。三是价值引领“融”起来。深化文化引领与价值塑造的协同效应,促进制度化与常态化融合。以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协同为抓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塑造工作。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渗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信念的洗礼与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共筑实践育人的红色平台,优化制度化常态化实施。一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深耕本土红色资源,推动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诞生于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红色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和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育人资源。高校坚持深入凝练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新网络文化协同为抓手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好地方革命纪念馆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二是社会实践的深化与拓展。融入地方发展,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积极响应国家实践育人的号召,高校要不断深化与地方单位的合作,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学生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坚定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与信念。三是红色实践的创新与合作。构建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高校与革命场馆、中小学教育单位等多部门、跨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探索红色文化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工作为例,立“红馆”、办“红刊”、编“红书”、组“红联”、建“红库”、创“红社”、拓“红基”、开“红培”、上“红课”、演“红剧”,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建设、融入科学研究、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服务,形成“十红联动 五维融入”特色思政育人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应努力通过思维创新和实践拓展,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研究”〈2022SJSZ0616〉、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基金项目“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23DJSZ37〉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