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脉动 > 最新推荐 > 正文
莫让“仪式”沦为“形式”
2021-06-29 10:19:00  作者:孟亚生  来源:新华日报

学生毕业,作为校长为了增强学生对母校的深刻记忆,搞一些欢送活动,是人之常情。然而,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排着队等候一一与校长拍照,是否有必要?

这种拍照仪式,看上没什么讲究,其实并不简单。事前要开会讨论,设定好程序,安排谁先拍后拍,且要准备道具、台词,安排好摄影师。拍照过程中,还要许多老师陪同,大量同学观看、等候。为了拍照,整个学校工作都要暂停,时刻处于“迎仪”状态,无力顾及其他。此种仪式,花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教师没有时间教书、学生没时间读书,还会滋生坏情绪,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诚然,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有的仪式还不可或缺。如,校长陪学生就餐制、为贫困或者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等,恰到好处、有意义的仪式,不但强化了校园管理,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育人的价值,让学生经历了“爱心洗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渠道之一。如果纯玩形式,让各种流于形式甚至虚假的仪式充斥校园,师生的身心、情感和道德意志均会受到无形的“绑架”。

过分地注重仪式,那就沦为形式,而缺少情感。情感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是一种肤浅的情感暂存。过去,学生毕业,校长与学生一起拍张集体照,与有需求的同学拍张合影照,程序简单、时间简短,效果也很好。学校举办毕业仪式,要从增强学生与老师、学校的情感出发,搞大呼隆式的排队与校长一一拍照,很难培养师生“情感的稳固性”,一旦情感失去了积极的作用,很难成为经常而持久的动力。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且朴素,而非招摇和华丽。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肩负着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举行毕业仪式,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能让莘莘学子在人生起伏中,始终保有一份纯粹。

目前,不少学校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毕业仪式。有的注重校长毕业留言——“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此前我一直在教你善良,此刻我要教你去拥有力量”“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等真情实语,击中学子们的内心;有的学校送给毕业生的礼物是一本书,就像一盏灯,寓意装在人生行囊,随毕业学子化为“满天星”;有的组织毕业生在校园里种下一棵棵小树,寓意学子和小树一起经历风雨共成才;有的准备了带有母校自主设计的相框,用杰出校友的祝福勉励学子……通过这些仪式,希望自己的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学子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比单纯、机械拍照送别有意义得多。

总之,学校毕业生告别仪式,既要形式新颖,又要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的仪式,克服以拍照留痕为目的的虚假仪式,要突出内容,淡化形式,让仪式为内容服务,让有意义的仪式激励学子带着更多的勇敢与自信前行。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