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历史悠久,文脉昌盛。曾倚江傍海,江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就在此设海陵县,海陵,意思是“海边上有一道高高的土坡”;相传吴王刘濞在此“煮海为盐”,开启了泰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盐场的历史。东晋时,这片丰饶富足的海岸,按照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常识设立“海阳”郡。
至宋代,一代名相吕夷简和晏殊都曾在泰州西溪担任盐官。范仲淹更是在海边写下了“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的诗句,将他心中的那份“为官不择贫富地,偏让海角逢春光”的远大志向和高洁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北宋天圣二年,时任泰州兴化知县的范仲淹克服万难,汇集了通、泰、楚、海四州四万多民众,在数百里的海岸线上修筑捍海堰。捍海堰修完后,堤外烧盐,堤内种粮,给整个泰州周边的沿海地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屏障。古老的捍海堰被百姓敬称为范公堤。
临水而居,是古代民众最好的生活方式,先民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使得江海文化在泰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南北文化在这里和谐交融,江海文化融汇多种地域特征,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宋代大儒胡瑗,创办安定书院,教书育人,“明体达用、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王艮创立了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泰州学派以朴素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他提倡“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主张包容天下一切愿学之人,深得江海文化精神之真谛,开一时风气之先。
泰州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果敢坚毅、创新创业、崇文尚德”的江海文化特质,也形成了泰州人“兼容并蓄,艰苦创业”的人文品格,泰州是江海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江海文化的实践和传承地。江海文化是泰州的特色,江海文化孕育和散发着独有的泰州魅力。千百年来,形成了“果敢坚毅、敢为人先”的江海文化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有必要将这种长期追江赶海所形成的“果敢坚毅、敢为人先”的独特江海文化精神魅力发扬光大,彰显其底蕴和自信。以此作为打造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幸福水天堂”和“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深厚文化基础,积极吸纳和集聚城市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泰州独特的地域人文魅力。
(作者为南通市崇川区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