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实现公共卫生协同共治
2020-06-05 09:42:00  作者:陈家应 朱亚  来源:新华日报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必须有高层次的科研创新人才相匹配,并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储备、使用的协同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检验了我国疾病防控体系的能力,更显示出部门协同、上下协同、区域协同的重要性。这是长三角地区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同时,在面对全球疫情大流行时,长三角区域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实施区域联动和协同防控,是形成集聚效应的有效策略。

实践证明,抗击重大疫情更加需要区域的协同治理。重大疫情影响范围广泛,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协同治理,会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的影响,控制疫情的扩散。疫情期间卓有成效的表现为,上海市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通过健康码查询服务接口,累计交换健康码数据约1459万条;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以抗疫药物研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为突破口,持续推进。

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一体化的推进亟需深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政策需要互通共享。长三角区域内公共卫生政策实现互通共享,消除区域间的政策障碍,实现全区域公共卫生协同共治,才能达到《规划纲要》中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的目标。当务之急,首先需要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首先,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完善异地就医政策衔接和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区域医保政策对接,方便区域内劳动力异地门诊和住院费用结算。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其次,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加强长三角公共卫生一体化的标准合作,加快推进标准互认,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开展区域统一标准试点,推进地区间标准互认和采信,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实现区域内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协同标准体系。再次,加强地方立法、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有效的区域性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建立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健康长三角离不开区域间信息通报与共享以及区域一体化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例如,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区域内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最终实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推动长三角区域传染病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长三角区域丰富的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资源足以建立起权责明确、梯次有序、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组织结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医院驱动、企业参与的“1+3”联动工作机制。升级优化长三角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研闭环管理体制,打通社区、通道、口岸等重点场所的应急管理通路,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科技体系的持续创新发展;加快新技术在长三角区域重大传染病应对和救治中的深度应用,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染病临床治疗与愈后管理中的创新,并以此推动疫情防控相关产业链快速升级。

打造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拔尖创新人才储备新高地。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必须有高层次的科研创新人才相匹配,并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储备、使用的协同机制。必须要尽快完善长三角区域的医学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构建预防、临床、康复、护理生命全周期健康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医工、医理、医管交叉融合,加大“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毕业后的规范化培养和继续教育,建立起全周期的人才发展长链条服务体系。

(作者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首席专家、执行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PI,江苏老龄化社会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办公室主任)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