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以文化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11-26 11:24:00  作者:金玉萍 花敏洁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以文化为抓手,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健全文化共享机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共同性。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引导各民族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文化融通互鉴,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重大文化工程,树立和突出长城、黄河、大运河、敦煌、长江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各族同胞对中华文化符号的接受和认同。以中华文化为内核,建设各民族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以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红色革命遗址等为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拓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空间。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云展览、云演出、云讲解等云场域建设,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化转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影视、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融合,创办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传统文化节目,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区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传播路径。当前,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着力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民族优秀的现当代文化等文化资源,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共同性,在文化生活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能够提高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通达性,提升各民族群众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仅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积极拉动边疆和民族地区文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与群众紧密相关的民生事业,实现边疆和民族地区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就业、文化、医疗、养老、社区服务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边疆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此外,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疆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实现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助力边疆地区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同时,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为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民族人口逐渐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不同民族的人们带来了各自的技艺和特长,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区要顺应大流动大融居的新趋势,有序促进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完善跨区域人口流动管理体系,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各民族异地就业、教育、升学、医保、养老、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人口融居,建立多民族共居的社区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情感交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民族地区群众到中东部就业生活,也鼓励支持中东部民营企业到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广泛开展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各民族青少年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通过研学交流、科创交流、“手拉手”互动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持续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带动各民族之间的流动往来。让各民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到民族地区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民族地区专项活动,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做实做活。

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有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地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民族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涉及民族关系、民族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各民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维护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基层党务工作多元化自治,拓宽各民族权利诉求渠道,广泛听取各民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工作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他们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民族地区基层选举形式,充分发挥各民族人大代表的作用,加强各民族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让各种提案能准确地、及时地反映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润疆背景下县级媒体的多语种传播实践及效能提升”〈项目号:23BXW104〉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