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网络统战”已成为统一战线工作适应时代发展、拓展工作领域的关键举措。凝聚网络空间统战力量,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网络统战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整合各类网络资源与平台,将统一战线的工作范畴延伸至网络空间。网络统战具有便捷性与即时性、多元性与开放性、互动性与参与性等特点,旨在广泛团结包括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从业者、互联网企业员工等在内的众多网络群体,使其成为统一战线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当前,网络统战工作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内容吸引力不够,功能仍需优化,平台整合仍需完善等。在工作方式创新方面,大数据应用不够充分,应用场景较为狭窄,互动模式有待拓展等。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舆情监测能力较为有限,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舆论引导力量仍需加强等。在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不足,网络素养参差不齐,协作机制仍需完善。因此,新时代提升网络统战质效,还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打造统战工作“新窗口”。一是完善网络平台功能布局。设置统战新闻、政策法规等板块,优化搜索与导航,方便统战对象获取信息。丰富内容形式,增添多媒体元素,如制作统战纪录片、人物访谈视频等,生动展现成果理念。强化安全保障,运用先进加密技术与防火墙,保障信息存储传输安全,确保平台稳定运行。二是培育网络统战社群组织。分类组建社群,依据统战对象类型与兴趣爱好,如网络企业家社群等,针对性开展交流服务。建立管理机制,明确成员权责、活动规范等,选拔管理员维护。促进资源共享,鼓励内部成员共享资源信息,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凝聚力。三是打造特色网络统战品牌活动。如举办线上文化节,涵盖网络书画展览、诗词大赛等,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开展网络议政会,邀请各界人士讨论交流,为决策提供参考;组织网络公益行动,引导统战对象参与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形象,增进团结协作与责任感。
创新网络统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新效能”。一是运用大数据精准施策。精准定位统战对象,通过分析网络行为轨迹与社交关系,建立数据库。个性化信息推送,依据对象特征推送相关政策信息,提高接收转化率。动态跟踪评估,利用大数据监测统战工作效果,及时调整策略,贴合实际需求。二是开展网络直播与线上活动。直播政策解读与培训,邀请统战部门领导等讲解政策业务,实时互动答疑。举办线上主题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开展,如网络劳模事迹展播等,激发爱国爱党热情。搭建线上交流合作平台,举办项目对接会等,促进统战对象间的经济合作等活动。三是拓展网络互动与服务模式。设置在线咨询与投诉处理窗口,由专人负责,快速响应,解决统战对象诉求。开展网络投票与意见征集,听取意见建议,发挥民主监督与决策参与作用。创建虚拟社区,提供交流空间,传播知识,增强参与感与认同感。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统战“主旋律”。一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全方位监测舆情,借助专业软件与人工,覆盖各类网络渠道,及时发现热点敏感信息。精准分析舆情,包括传播路径、情感倾向等,为应对提供依据。快速应对处置,制定预案,明确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如发布权威信息等,妥善处理舆情。二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与正能量传播者。发现选拔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纳入统战视野,培养党外网络人才。培训引导其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激励合作,表彰奖励表现突出者,共同策划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三是弘扬统一战线正能量故事。深入挖掘感人故事与先进事迹,如民主党派合作历程等,整理加工。多媒体传播推广,制作短视频等,利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开展互动式传播体验,通过分享会等,进行互动交流,增强网民认同感与参与感。
加强网络统战队伍建设,锻造工作“新力量”。一是提升统战干部网络素养。组织网络技术培训,学习基础知识等,使其熟练掌握网络工具。培养网络思维,引导运用网络思维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方式。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等,使其冷静应对处置舆情。二是吸纳网络统战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明确标准待遇。招聘选拔时注重专业技能与政治素质。为引进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与培训机会,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三是构建网络统战人才协作机制。搭建内部协作平台,整合统战干部与网络专业人才资源,促进协同工作。拓展外部合作网络,与高校等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等活动。推动跨地区人才交流,组织经验交流与互访活动,促进共同发展。
网络统战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深刻认识网络统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探索创新网络统战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努力构建起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江苏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统一战线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号:24TZB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