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把握三个“注重”,打造创新创业青年人才队伍
2021-10-19 10:40:00  作者:花冬进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输出的孵化器、创新性成果培育的厚土壤,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充分认识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注重“三个转变”,以理念重塑推动教育变革。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看成是一种局限于科技创新的教育活动或推动学生就业的应景之举。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和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聚焦广覆盖、多元化、全流程,切实将创新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培养优势、育人优势。把握“三个转变”:一是教育对象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普遍不足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创新特质的重要凸显。这不只是针对少数具有创新意愿和创业理想学生的单独“处方”,更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良药”。二是教育内容从“知识主义”向“素质导向”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目标不仅是创业技能的学习,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不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是塑造能堪担大任的人物。要摒弃短视思想和短期行为,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增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是教育方式从“单一供给”向“多维赋能”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单独学科,也不是学业规划之外的独立环节,要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重点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实践育人的大舞台、文化育人的塑造性功能,实现育人力量汇聚、育人功能提升。

注重创新作为,以内涵发展激活改革动能。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行政力量的强力驱动,不代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落地生根。高校必须深化认识、主动作为,以内涵式发展理念引领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出注重规模普及、数量增长和被动执行的外延式发展路径依赖,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提升和纵深化发展,让改革成果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一是健全枝繁叶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要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注重基础性和差异化相结合,着力建设一批“广谱式”的基础必修课和“精准式”的高阶专业课;注重线下和线上相结合,依托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金课”。二是打造坚实有力的队伍支撑。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产业实践经历缺乏、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不强等问题,亟需组建一支专兼结合、能力过硬、互补共济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严格选聘一批知识结构多元、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及指导经验丰富的专职骨干教师,广泛吸收各领域专家、创业精英、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借助企业挂职、学术论坛和案例教学等形式,促进学科教师和企业家双向交流、互学互助。三是厚植鼓励激励的双创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全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注重竞赛牵引,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历练机会和实践舞台,重点孵化培育一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学、以创促创”的良性循环;支持社团发展,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加大创新创业精神宣传,发掘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注重同频共振,以多方协同凝聚育人合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从师资、课程等“供给侧”补短板、提质量,更要从国家大局、地方发展等“需求侧”抓重点、找融合,杜绝“单干式”“封闭式”的发展状态,构建政校、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在专业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上、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融合度上做好文章,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渠道,与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头部企业进行联合创新,开展特色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试点。健全联合培养人才制度,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拟定招生计划,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二是强化共享共建。聚合政府、社会等各类优质资源,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有效提升利用率和转化率,实现多方资源的共享整合、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各类创新要素的交融互动,推动解决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两张皮”问题。三是优化支持体系。积极寻求政府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各项服务措施,引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知名企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专项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孵化器战略合作,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完善的综合服务,形成政策资金支持、法律制度保障、新技术研发、转移和应用等一体化创新创业“支持链”。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