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知行合一”涵养新时代长江文化自觉
2023-03-21 09:29:00  作者:洪峰  来源:新华日报

长江文化是涉及长时段、大空间、多维度、多领域的文化之“流”。做好新时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离不开国人对长江文化的“自知之明”,即长江文化自觉。这也就是说,长江文化自觉的主体,并不仅仅指长江流域居民,而是涵盖全体中国人。因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它或显或隐地铭刻在广大国人的内心深处和集体记忆中,受到国人的广泛认知和活态传承。

在新时代,中国人的长江文化自觉,涉及对长江文化的基本理念、方向、道路的认知。第一,应树立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理念。长江文化既包括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文化精神。长江文化自觉,离不开保护、修复长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其中的文化精神。第二,应坚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长江文化不仅关系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等文化建设目标,而且关系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关系到推进城乡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等经济建设目标。因此,坚定长江文化自觉,需要在推动长江文化浸润人心的同时也融入社会发展和建设实践的全过程全领域,使之从头脑认知切实转化为社会实践。第三,应开拓“致广大”“尽精微”“创高峰”的文化道路。长江文化涉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论题。因此,长江文化自觉,亟待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展现长江文化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即“致广大”,还需对文化特质进行精准把握、对文化精神予以精妙呈现、对文化载体和场域进行微改造,即“尽精微”,不断提升文化高度,努力开创文化高峰。

在新时代,长江文化自觉,离不开国人的交往实践活动,这种交往涉及个体交往、群体交往、天人交往等形式。第一,要聚焦个体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激发长江文化自觉。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长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欣赏、传播长江的美好景观,乐于学习、讲授长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渡江胜利纪念馆、沿江公园等为抓手,有效发挥综合效益,拓展涉及长江文化的生活、学习、交往空间,从而激发长江文化自觉。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我们的长江文化景观建设更贴近日常生活,长江文化的宣传工作不断深化,从而高水平孵化出一大批具有广泛感召力和持久共鸣度的思想精品、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

第二,要以跨文化、跨地域、跨代际的群体交往促进长江文化自觉。首先,要发挥出各个层面跨文化群体交往的价值。长江文化内部涉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淮文化、吴越文化等的跨文化群体交往,以及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等中国其他文化板块的跨文化群体交往,对长江文化自觉具有文化共同体的内部整合价值以及“文化家族”之间的互鉴互助价值。长江文化与国外其他文化共同体的跨文化群体交往则更具“文化他者”之间的互鉴互竞价值。其次,要畅通跨地域的群体交往。在新时代,畅通省域、市域、县域、城乡间的群体交往,有利于确立长江文化对发展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大局的定位,发挥长江文化的实效,有利于使长江文化自觉超越地域限制,被现实的经济文化交往活动有效激发、深远推进,深入社会经济的底层逻辑,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反作用。最后,要有效提升跨代际群体交往的质量。新时代长江文化自觉,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和谐代际文化的建构,吸纳传统礼乐文化和仁礼合一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积极面向当代生活的实际,缓解跨代际交往中包括生育、教育、养老、情感沟通等方面的现实痛点,延缓乃至扭转长江流域老龄化的趋势,形成老中青相互理解、关爱的社会风尚。

第三,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的天人交往提升长江文化自觉。天人交往是作为整体的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包括人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是鲜明反映时代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交往样态。今天的天人交往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解释,必须站在文明、世界和新时代的高度去审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到文明走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的天人交往提升长江文化自觉,意味着站在文明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继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环保内涵及其绿色长江文化样态;意味着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汲取全世界经验,把绿色长江文化树立为世界大河文化新标杆;意味着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美好生活的互动关联,把绿色长江文化打造为新时代区域文化建设高地。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本文为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文脉专项“近代以来长江流域中心城市经济变迁及现代启示研究”〈21WMB04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