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以数字思政建设塑造网络育人新优势
2024-10-29 09:43:00  作者:周 刚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契机,加快数字思政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价值引领,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数字思政建设旨在构建数字化育人新形态,以数字技术赋能人的价值塑造。但数字技术一旦广泛应用在思政教育过程,就会遵循工具理性的内在逻辑,形成“技术至上”“数字崇拜”“数字鸿沟”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遮蔽。因此,推进数字思政建设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融合,积极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增强数字技术的情感温度。在推进数字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聚焦人的发展,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根本任务,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人,而不能让两者本末倒置。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与精神成长,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之“暖”,减少“只认数据不认人”的工具理性之“冷”。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功能向度,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数字技术。要注重将主流价值导向贯穿到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和监管的全过程。加快建立数字技术伦理道德审查监管制度,明确数字技术伦理道德要求,制定并完善数字技术伦理道德标准和指南,扩大主流价值内容赋值在智能算法中优先推荐的比重,引导科技人员和思政工作者合理开发和使用数字技术。

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能精准的育人体系。数字思政建设的关键就是将数据技术融入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驱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与形态重塑。对于高校而言,要从平台、机制和体系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共享平台,精准把握育人对象。有效运用大数据思维,聚焦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打通不同平台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教育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涵盖学业成绩、选课偏好、日常消费、行动轨迹等方面的一体化思政数据平台。同时,基于数据平台构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全方位评价体系,从学生思想、心理动态、行为特征等多个维度,形成学生发展的精准“电子画像”。二是构建协同化的数字服务体系,精准保障学生发展。聚焦“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推动思政工作文化重塑、结构重组和流程的再造,创设协同、高效的思政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通过及时精准的智能分析判断,对学生成长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全面保障支持学生发展。三是构建智能化的数字分发机制,精准供给思政内容。科学运用算法推荐技术,从一体化的思政数据平台持续获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信息数据,进而通过数字算法分析,精准掌握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需求和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向学生推进思政教育学习资源,真正做到量身定制、精准滴灌。

拓展数字场景,形塑虚实相融的育人空间。数字技术不仅极大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和日常交往的空间边界,也深刻地改变着思政的育人场景。为此,推进数字思政建设,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界限和“身体在场”的限制,促进物理空间和数字虚拟空间的无缝链接,塑造一个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时代感。一方面,要注重塑造智能化育人场景。聚焦思政教育过程的痛点热点难点,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呈现、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打造沉浸式立体化教育场景,将有限的思政课堂延伸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在虚实交互中理解和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注重创设数字化交互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续推进深度链接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站式”数字化平台建设,创新优化虚拟教研室、翻转课堂、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思政工作场域,为学生打造全场景和全时段覆盖的数字化交互空间,将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育,增强学生体验感和参与感,营造“大思政课”育人氛围。

锻造数字素养,激发教学相长的育人活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师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更是推进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要通过提升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加强思政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数字育人的新动能。一是着力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胜任力。将数字素养作为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定期举办数字能力培训、建设数字化研修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课程融合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数字适应力。数字思政通过数字场景的拓展,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这也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技术判断力、信息鉴别力。为此,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审视数字技术本质,辨析技术裹挟下的错误价值导向,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打破“信息茧房”等技术桎梏,切实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作者为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