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大思政”的育人体系
2024-11-12 10:00:00  作者:卞雨花  来源:新华日报

革命场馆作为革命文物的集中收藏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其社会教育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目标同向、内容互通、形式互补、主体互利等多维契合性。推进高校和革命场馆之间深度合作,探索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既是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

在“跨界”上寻求拓展,让革命文物研究风潮强劲

探索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的大工程,重在“跨界”研究上下功夫。“跨界”研究就是要推动高校和革命场馆打破行业界限和组织壁垒,站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瞄准革命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围绕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开展跨领域、跨区域、跨学科和跨单位的理论研究阐释工作。

在“跨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上,要聚焦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开展系统研究,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精神意蕴、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扎实推动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理论、方式方法、平台载体以及模式机制创新研究,提升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理论深度和历史厚度。在“跨界”研究的实现方式上,要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通过联手打造红色资源研究高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革命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和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等方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革命文物研究新格局,推动形成系统研究革命文物资源的强大合力。在“跨界”研究的目标指向上,要在合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成果,集中揭示“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精神密码,为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在“融合”上力求创新,让红色资源育人热潮澎湃

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旨归是培育时代新人,重在“融合”上做文章。“融合”创新的关键是解决好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融什么”“怎么融”“融得好”的问题。实践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合力找准革命场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通点、革命文物与高校师生情感的融汇点、红色文化呈现与青年思维表达方式的融聚点,依托革命文物资源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实现两者之间真正的融入融深融透。

首先,要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主渠道,善用革命文物做“载体”,按照见物、见人、见精神的逻辑,传递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沉浸式、体验式、情境式、案例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项目,让革命文物故事“串起来”、革命文物资源“活起来”。其次,要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中,结合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寻找革命文物中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育人元素,实现以物证史、以物叙事、以物说理,在知识传授中贯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再次,要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塑造,推动高校联合革命场馆共同策划举办走进校园、贴近师生的主题巡展、宣传宣讲、文艺展演、知识竞赛、专题学习及微党课等,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最后,要优化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功能,推动革命文物进“云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呈现,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让革命文物变成“数字藏品”,运用创新技术手段打造数字文物智慧课堂等。通过“融合”创新真正把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

在“联动”上追求实效,让红色基因传承浪潮奔涌

共育时代新人是包括革命场馆和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在共建共享,重在“联动”上求实效。“联动”育人就是要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等一切育人主体和要素广泛调动起来,不断完善合作育人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主体联动层面,高校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推动建立馆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既要充分发掘专职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等各类校内主体的育人功能,又要建立健全思政工作特聘、兼职制度,选聘一批革命文物研究者、革命烈士后代、革命场馆讲解员等进入高校思政育人团队,打造多元主体双向互动的“大思政”育人队伍。联动机制层面,高校和革命场馆要继续合力探索馆校合作长效模式,构建馆校聚智共研机制、馆校教育基地共建机制、馆校活动平台联创机制和馆校人才互培互送机制等协同联动机制。制度联动层面,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工作实施、评估检查、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激活合作动力、释放工作效能,依靠制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弘扬上同下“一盘棋”、打好“组合拳”、奏响“主旋律”。

(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新征程筑牢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JC71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