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数字文物助力长江文化景观重塑
2024-11-19 10:23:00  作者:蒋若宸  来源:新华日报

借助数字技术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传承,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近年来,清明上河图、十二兽首、赛博熊猫等一系列文化IP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走红海外,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数字化尝试。长江文化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数字文物的开发领域拥有极大潜力。新时代新征程,以数字文物的形式重构长江文化新景观,可作为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强化数字文物传播推广,发挥长江文化的引领作用

从旧石器时代、机械时代到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光彩。如今,数字文物已成为国际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媒介形态和娱乐方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长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长江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合理用好用活文物资源是题中应有之义。首先,要加强对长江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制作高精度、高还原度的高清影像或三维数字模型,方便观众直观深入地了解长江文物的价值和内涵,自觉肩负起长江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责任。其次,可建立数字化传播矩阵。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设文化栏目,讲述数字藏品背后的故事。同时,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对长江文化体系进行细化分类,研究和开发诸如书画文化、工商文化、教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专题藏品的数字资源,建立一个结构清晰、便捷高效的长江文化资源记忆库。最后,强化博物馆、考古机构和艺术馆等相关单位的联动与合作,打造一个数字化共享平台。动态化整合、推出最新的数字文物研究成果,并通过可视化的传播与互动,充分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扩大其影响力。

健全数字文物收藏机制,搭建立体化文明交流桥梁

在我国,数字文物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创新业态,机遇与风险交织。应从做好前瞻性风险管控入手,健全数字文物的收藏机制,尽可能用好其数字化创新优势,为数字长江建设作出贡献。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完善数字文物治理体系。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推行“监管沙盒”机制。明确发行主体和流通使用规则,清晰界定数字文物藏品的版权归属。同时,要妥善处理版权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创建一种兼顾私人权利与文化共享的新版权理念,构建合理的版权层级。对涉及金融属性及替代法定货币的概念保持谨慎,对蓄意利用数字藏品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惩不贷。二是要强化数字文物治理中的部门协同。需明确各部门在治理环节中的主要任务,相关部门要提升数字文物的服务能力,在加快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完善文化产业的“云、网、端”建设。此外,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数字藏品诚信档案,并持续跟踪和规范平台行为。三是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队伍。应通过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数字文物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面向文博从业人员开展数字化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大力培养既懂数字文物业务又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挖掘数字文物产业潜能,助推中华文化品牌全球化

当前,数字文物产业作为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文化科技为动力的新兴产业,应该主动把握时代潮流,掌握数字化工作的规律,不断优化产业开发,让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火起来”。今年9月份举办的重庆文博会首次推出“长江文化”主题展馆,并设置了“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八大展区,集中展示数字与文物交织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顺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我们必须看到,数字文物产业正在为中国数字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此为背景,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创造更多承载长江文化价值符号的文化产品。坚持打造“长江系”文艺精品、文创活动和文旅项目,搭建长江文化产业链,拓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消费场景,让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更好融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强化数字文物与相关行业的深入融合。以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重庆为例,该市通过举办世界大河歌会、“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等文化活动,实现了“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创意”等业态和模式的创新,成功推出了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长江文化新游线。同时,重庆还配套研发了涵盖饮食、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和娱乐等多领域的文化创意产品,以不断推陈出新的热点效应,带动长江文物“活”起来。与此同时,围绕长江文化建设,我们还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大对长江文化品牌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技术研究投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长江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面向国内外讲好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吸引力的长江故事。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重点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长江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新景观创建研究”〈项目编号:SCJ2401〉、2022年江苏省〈扬州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3407〉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