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力量。11月13日至14日,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召开。会议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邀请近百位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学者、专家,共同就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做研讨交流,立足文化视角,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智献策。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江南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既具有江南特点,反映江南特色,体现江南底蕴,也深深地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向往,以其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认为,论坛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既蕴含了呵护共同文化家园的文化自觉,也展现了服务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建议,携手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相辉映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就江南文化的“动力”“引力”“魅力”形成,建议要深度且生动地解析好江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让江南文化真正走到百姓身边。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明世用“灵动的水乡文化”“精致的艺术文化”“时代的创新文化”总结概括江南文化,建议以文化的薪火相传,凝聚生生不息的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力量。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提出,新征程上,进一步聚焦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要以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为依托,进一步深化研究阐释、推动数字化建设、融入人文经济视角,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探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不仅要从江南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还要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探讨其创新路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创新激活江南文化的“当代表达”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戴鞍钢,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沈松勤,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沈昕,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卫平分别作主题分享。
戴鞍钢认为,江南文化主要表现为开放包容、崇文重教、务实创新三个特征,“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命题,也是当代江南人的光荣使命”“应该开拓思路,积极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针对“江苏文脉工程如何为中华文脉做出新贡献”这一现实之问,樊和平提出了“以时代精神解读激活江南文脉”“以‘文化气象’赓续再造江南文脉”“文化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一体化”“扩展江南文脉的效应”“构建人文经济一体化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五大课题建议。
沈松勤提出“环太湖文化圈”的研究设想,认为“环太湖区域是明清中国一个异常醒目的存在”,可以从明清之际环太湖流域的世家望族研究入手,深入探究“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
沈昕建议,加快打造“新江南”高地。在此过程中,长三角文化创新共同体建设要注意把握共建原则、坚持开放融合路径、努力构建合作机制、携手推进文化研究、共同打造文化精品。
王卫平认为,江南文化精神经历岁月的积淀,主要表现为崇尚实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继续传承发扬。
把准“最江南”的人文经济学价值蕲向
围绕“江南文化传承与人文经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传统江南工艺既有审美鉴赏和体验的价值,又有实用和市场的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李向民自上古时期苏州地区的尚武民风讲起,娓娓叙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苏州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系系主任、教授杜正贤沿着“原始青瓷—成熟青瓷—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现代青瓷产业”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江南地区的青瓷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霞霞从数字化角度,建议充分运用AIGC等信息技术,优化江南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江南文化标识性数字消费场景。
聚焦“江南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介绍了杭州湾北岸以开拓进取为核心、以海洋精神为先导文化的海韵江南文化。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彭红卫认为,将屈原和楚辞置于长江文明体系中考察,既能赋予屈原和楚辞研究更广袤的时空背景,也有助于丰富长江文明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陈国灿深入解读了江南社会的突出特性“求真务实”对于该地区灵活变通的社会性格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的塑造与影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周毅阐述晚清“大一统”的修志风潮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促进作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将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等概括为江南文化中的“小传统”文化,认为其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对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观照“江南文化视野下的苏州”,刘士林认为,在江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中,苏州应该有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包容的胸怀、更远大的理想和更全面的作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表示,明清以来“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苏州驰名品牌,既繁荣了苏州的经济,也提升了苏州文化的影响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黄泳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角度提出,苏州正站在遗产保护范式变革的前沿,可通过融合文化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在增进居民福祉、身份认同和凝聚力方面与世界共享经验。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这一主题性文化论坛是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三省一市社科联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的学术平台,每年举办一次,由各省市社科联轮流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