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要素的重构与拓展
新质生产力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它打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中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局限,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并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人的出现和演变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我们应当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恰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二者和谐共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并扩展。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的“新”,一方面体现在对生产力组成要素的“重构”上。例如,新质生产力范畴下的劳动者,不再是只需要重复简单劳动的劳动者,而是集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创新上,新质生产力是通过颠覆性、关键性技术突破,如大数据、智能算法等,带来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裂变式改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绿色”驱动的生产力,既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强调环境保护。它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础,追求生产力的生态化和生态化的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传统生产力一直把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置于首位,坚持“以生态换生产”,通过增加生产资料投入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这一方式频频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极限,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而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生态困境,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新质生产力将生态资源视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不断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环境保护绝非生产力增长的绊脚石,主张在环境保护的大框架下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质量保护的同步提升。一方面,要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为了破解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长久矛盾,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推动经济系统的绿色转型升级,不仅要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同时还要发展壮大高质量、高效能的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化、可循环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化的生产力。把生态资源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通过提供多样性、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让生态环境变得“有利可图”,使生态化的生产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达到经济效益更高和生态环境负荷更低的双重标准,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赋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困境,新质生产力通过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和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主张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体系。首先,要严格监督并指导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大规模更换设备、引进绿色创新技术等方式,使传统产业摆脱高排放、高污染的困境。另外还要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制度,发挥制度和政策对传统产业的激励和惩罚作用,对于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释放出绿色效能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予以合理奖励。其次,要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和低碳能源系统,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产业,以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劣质能源的比例,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最后,要用长远的目光规划未来产业,加快在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方面的战略部署,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多个方面,积极打造高科技、低能耗、少污染的未来产业联合体。
新质生产力主张全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首先,要打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攻坚战。目前全球科技的主导权依然控制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手中,我国要打破关键技术对外依赖的局面,必须走自力更生的科技进步之路,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契机。其次,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术类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顶尖人才,从而提高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综合力量。最后,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鉴于当前科技创新成果与现实市场应用之间仍存在脱节之处,要打造标准化的绿色科技交易平台,拓宽绿色科技在具体产业及产业链中的应用路径,同时把产学研纳入一体化创新体系,有效发挥科技成果的创新效能。
(作者分别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