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担当起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高校职责
2025-01-14 10:04:00  作者:何 磊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高校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高校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肩负起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强大教育支撑。

铸牢精神,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高校要充分挖掘中华悠久辉煌历史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将其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践中,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巩固其民族自豪感、建立其文化自信心。讲好革命文化的故事。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空前危机,全国各族人民共御外辱、共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征程中,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伟大转变。高校向大学生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要以大历史观讲好革命历史、以中国立场阐释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读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道德观,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着力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高校要锚定立德树人、站稳中国立场、把握时代脉络,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

搭建平台,发挥中外文明交流独特优势。广为搭建传播平台。要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推动国际传播学科发展,使学生既开拓出学贯中西之视野,又厚植其文化根脉之认识。要积极搭建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为向大学生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拓展多渠道对外传播阵地、探索多元化国际传播模式。要搭建跨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中外青年学生交流载体,提振同辈交流频次和效度,向在华留学生大力宣介中国价值、充分展现中国魅力,推动中华文明故事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善于搭建技术平台。置身全媒体时代,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革新媒介机制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利用科研技术优势,推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把中华文明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增加中华文明故事在海外的受众群体。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接收习惯,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利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实现中华文明故事内容传播的精准定位和正向影响。有力搭建学习平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学习内容设置上,高校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其精神内核和标识,展现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社会人文课程,以公共课、讲座等呈现形式,让更多学生体验并认可中华文明魅力。以微沙龙、云课堂、读书会等方式为载体,面向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学生了解和交流中华文明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进一步熔铸了中华文明故事的价值意蕴,要善于以“实”见“虚”,从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等现实案例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中华文明故事的传播内容。

凝聚力量,积极融汇中华文明传播合力。凝聚大学生力量。为有意愿、有能力、有创意的大学生搭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述中外交往故事的平台。历练国际表达,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认识,提升其国际表达的能力与水平,进而推动增强国际受众的亲近感和接受度。鼓励大胆创新,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多种创新传播手段,促进国外受众尤其是国外青年群众对中华文明故事的感知广度与认识深度。凝聚留学生力量。高校应主动作为,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同培养国际学生相结合,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进而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故事的“蒲公英”。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或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助力“他者”视角传播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知。凝聚社会化力量。要重视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绿色生态、数字经济等实践中深入感知“何以中国”,并鼓励其在各层级舞台中分享所感所想,向身边人和国际友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加强不同高校间的跨国、跨境交流合作,为中外学生人文交流提供机会,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全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一步让中华文明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作者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勤与基建处党总支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