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
2024-07-22 09:31:00  作者:樊振伟 杨雅涵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意味着对应的旧技术贯穿其中的生产方式将可能毁灭性瓦解,生产要素必然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创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产业深度转型、产业升级展开,新质生产力被催生出来,新的生产关系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

回溯历史,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人类从农业时代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大规模使用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人类迈入电气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大规模使用标志第三次产业革命到来,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历次产业革命的共性:一是科学理论取得突破;二是颠覆性技术应运而生;三是相应的新生产工具产生并大规模应用;四是大量的资金注入相应产业并形成产业链;五是社会经济结构顺势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规模化经济效应;六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随之发生重要变革;七是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及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们在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社会形态发生由量到质的革命性变化。

当前,在我国,这些要素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管理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具有跨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发展等特征,通过技术、要素、产业这一链条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无缝有效对接,必将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生产力形态,必须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引起它们相应的变化,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而且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时代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都是创新型、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大批涌现的结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战略型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更加迫切,否则,“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从劳动资料看,生产工具往往具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往往首先带来生产工具的变革,并且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显著标志,随着新型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相应的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生物基因、虚拟空间等过去人类从未想到或涉足的东西都成为我们的劳动对象,大大拓展了人类生产的边界与空间。目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并且呈现源头性创新、跨领域融合、多点位突破趋势,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并大力推进生产力质的跃升。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正确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有的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等,致力打好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战。

在要素组合创新方面,我国在人才、技术、资金、数据、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益实现流动便捷化、共享网络化、整合系统化,特别是以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实体经济转型与升级的深度和广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推进。在新产业新业态方面,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低空经济相关业态等扑面而来。在新型劳动者培育方面,教育、科技、人才实现良性循环,学科设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政策更加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日益形成,正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人才战略布局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表明,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艰难探索的自然历史过程,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和具体社会制度变革紧密相连。当前我国正处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徐州市泉山区政协委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