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加强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基本遵循。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以数字赋能、资源整合、形式创新等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数字赋能,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离不开理念革新,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适应数字化改革,掌握数字化改革内涵,为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树立系统性思维。立足院校办学实际,系统规划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包括教学场景、教学资源、教师队伍等方面;制定教学评价、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系机制,将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做实做细”。江苏海洋大学多次组织召开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会,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涉及的“谁来转、转什么、如何转、转哪去”等问题。在遵循思政教育原则与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突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特色。完善动态反馈机制,根据教学进展、学生反馈、家长意见等,及时调整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变革工作部署,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离不开对资源的协同整合和对配置的优化。从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为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匹配的资源保障。
加强物质资源支持。高校依托产教融合过程中社会资源的流入、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经费收入与政府财政投入等,以充足的物质资源保障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建设。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在线课堂、新媒体平台、多模态教室等建设提供基建支撑。在低延时、大带宽5G网络支持下,加强智慧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的建设,引入官方授权、合理规范的服务支持层以及网络等信息应用层设施,打造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设备、数控系统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高校要主动利用思政课数字资源与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依照学科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加强专业课程资源与校内外公共教学资源的统筹,逐步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家校联合等。同时,设计包括共享教案、共享课件、优质课程等的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包括公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在内的课程资源体系。
形式创新,拓宽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教育场域
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需要场域的拓展和形式的创新,以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应用数字技术升级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将思政教育由“实体空间”拓展至“网络空间”,借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学习强国、数字思政、中国大学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学。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全景技术等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将思政教育由“实体空间”拓展至“虚拟空间”。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虚拟现实仿真实训中心,借助专门的移动式VR穿戴设备,实现实时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关联技术等完成对学生的精准“数字画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江苏海洋大学大数据中心定期出具第二课堂育人成效的诊断书,帮助教师科学调整教学供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校出台专门的文明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施测评,精准制定“专属定制成绩单”,综合反馈学生在校期间政治文明、公益文明和课堂文明等“五文明三诚信”8个方面核心素养达成度,帮助教师科学、精准决策。此外,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平台育人优势,以专题式、案例式等创新方式呈现思政内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成效。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基金项目: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C0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