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大学生作为拥有先进知识和技能的新生力量,选择返乡创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适时引导和支持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高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有助于缓解当前农村人才资源较为缺乏的发展困境,还有助于更好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地方农民提升技能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够把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知识带到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此外,大学生具有较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创新意识,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将返乡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将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融入教学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大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于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对现阶段乡村发展所亟需的人才类型及相关专业技能的介绍,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所学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有哪些可施展的渠道。另一方面,可充分用好“第二课堂”,通过开设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目标的社会实践课,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返乡创业能力,以更好满足新发展阶段对于复合型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加大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应基于“大思政课”建设,鼓励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更重视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学习实践中。通过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共性指导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调研发现,不少毕业生因社会经历有限,在职业规划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面临就业、创业时往往拿不定主意。其中,不乏有些人虽对返乡创业、反哺家乡有着较为强烈的意愿,但因为缺乏完善的创业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难以达成所愿。对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展开充分调查和研究,并利用共性指导、通识教育等方式,帮助有意向的大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面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分类教学,个性化培养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一技之长”。
完善返乡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当前,不少高校存在着思政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割裂”的现象:思政教育教学者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返乡创业教育者不具备思政教学能力或专业技能教学能力。鉴于此,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通过聘请返乡创业教育者共同参与“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让青年大学生“想回去”,也“回得去”。与此同时,高校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创业人士入校分享成功创业经验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经验传授,以个人的创业经历,为青年大学生树榜样、强信心、提技能。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