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由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新华社江苏分社和中国江苏网联办的2020年度江苏省十大新闻评选正式揭晓。这十大新闻,是江苏面对疫情突袭、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逆风而行、迎难而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见证着全省上下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大新闻的背后,有哪些深刻的内涵?释放出怎样的发展信号?本期“智多星”邀请十位专家,对2020年江苏十大新闻进行深层解读。
1.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调研,希望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对江苏“十四五”乃至更长远发展精准把脉,为江苏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确定了基调,锚定了方向,开启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争当表率,就是要巩固拓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成效经验,精准把握加速创新引领发展阶段的关键动力与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做示范,就是要立足自身在多重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胆探索探路,更加主动发挥好国内产业循环的重要发起点联结点作用、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优势,努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走在前列,就是要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率先构建现代化的强劲经济支撑,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率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率先实现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充分展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2.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省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指导全省奋力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是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全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充分体现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省委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务实创新,奋勇争先。立足江苏、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提出高质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和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点战略目标。既巩固和传承了江苏优秀特质,又彰显和增创了江苏时代优势。三是施政为民,催人奋进。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出更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聚焦提高人口素质,提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实现高效能治理,提出构建数字化治理机制,把新使命转化为统一意志和高度自觉的创新实践。
3.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江苏经济发展实现“V”型反转,在主要经济大省中走在前列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康宁:这条新闻透出许多重要信息。一是江苏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跃上大台阶,成为国内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元的省份。若换算成美元到国际上排列,可排在全球第十三大经济体,列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之前,标志着江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特大挑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V”型反转。这一年,江苏还遭遇史上特大汛情,不仅做到大汛面前无大患,而且经济运行保持正常,各项指标逐月趋好。作为经济基数大、人口高度稠密、经济外向度高的省份,江苏3.5%的年度增长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属不易。三是各项结构性指标持续改善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性好转。四是城乡环境有新的亮丽成色,美丽江苏的形象愈加鲜明和突出。江苏大地上增添了更多的亮丽风景线。现代化的高铁线阡陌纵横,城市高楼组成的天际线显现出几分“魔幻”,白墙黛瓦的美丽乡村令人驰往。总之,“十三五”收官之年,江苏书写了“强富美高”的崭新篇章。
4.江苏保持新冠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是疫情控制最好、驰援湖北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陈家应: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社会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江苏省在本次大考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示精神,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用28天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第三个月全省经济基本实现全面正常化。这些成绩,既证明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符合一般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只要防控有力,两个最长潜伏期可以有效阻断传播,也证明了全省疫情防控的高效有力;同时也说明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决策正确,指挥有力,措施有效。不仅保证了我省疫情防控的持续平稳,还在会战湖北、增援全国疫情重点地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2020年我省在抗疫和经济发展中的优异表现,我认为,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高效有力的应急救治体系和救治能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铸就了具有超高韧性的江苏社会治理体系。
5.江苏三大实验室建成投运,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获突破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李荣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江苏要牢牢把握创新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要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展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0、10000”的创新创造。而本轮江苏布局的“三大实验室”平台,就是江苏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行动,目标就是在新发展格局下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江苏不只有这三大“先锋队”,还有一批“储备军”,因为从“0”到“1”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江苏持续科技投入带来的“聚变”。
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规划的发布,国家赋予长三角地区更多的创新职能。作为制造业和产业大省,江苏将责无旁贷,在科技领域继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实验室”也必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先锋作用,贡献江苏力量。
6.江苏制定“三线一单”管控体系,沿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五年来最好水平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三线一单”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要看到,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拥有424种鱼类,其中特有鱼类有183种。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无鱼”等级。“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十年禁渔”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一段时期,一是要切实增强“十年禁渔”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长江“十年禁渔”取得实效;二是突出物种保护、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拯救行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是兼顾生态修复保护和渔民生计保障,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把退捕渔民纳入社会保障,积极组织退捕渔民成立合作社,开展水产养殖、休闲农(渔)业等,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四是推动“人防+技防”,强化“专管+群管”模式,进一步完善“9+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和行刑衔接,坚决遏制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活动,确保“十年禁渔”取得扎实成效。
7.江苏实现大洪无大灾,历年修建的完备水利工程体系发挥关键作用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2020年是江苏防汛防旱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先旱后洪,入梅前苏北地区干旱形势一度严峻;入梅后遭遇超长超多梅雨、超历史超标准洪水的威胁。
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防旱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政府部署要求,依托历年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补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统筹区域防洪排涝关系,建设生态化高标准海堤,充分发挥了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完备、风险可控可调的工程优势,预报调度一体化的防汛运行机制,交出了大洪无大灾的满意答卷,以安全度汛的实际成效,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总结回顾2020年,在防汛方面,一是长江流域超历史洪水,重在精准地“防”;二是太湖流域超标准洪水,策在统筹地“泄”;三是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要在超前地“排”;四是沂沭河60年来最大洪水,谋在迅捷地“调”。在防旱方面,加大水资源科学调配力度,通过统筹多水源协同调度、统筹多工程减轻供水压力、统筹多目标保障用水需求等举措,实现了决胜2020防汛防旱的遭遇战。
8.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江苏基本建成“三纵四横”高铁网
江苏省综合交通学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原厅长游庆仲:两座大桥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长三角南北地区间的时空距离。强化了国家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在长三角地区的跨江通道布局,加强了我省长江南北交通和经济联系,促进了沿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加速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形成了一条苏北以及鲁东与上海、苏南之间便捷、高速铁路大通道,大大缩短了地区间的交通出行时间,极大便利了群众出行,有利于更好发挥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北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两座大桥的建设展现了我国桥梁建造技术的新跨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作为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设计建造技术实现了五个“世界首创”,包括研发采用多项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等。五峰山长江大桥作为世界上首座公铁两用主跨超千米的悬索桥,在锚碇设计、沉井施工、桥塔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展示了我国桥梁自主设计建造的新成就。
可以说,这两座大桥的建造凝聚着我国桥梁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和非凡智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桥梁建造的竞争力,成为中国桥梁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新标志。
9.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苏北五市提前完成超10万户农房改善建设任务
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淮阴工学院教授史修松:2020年11月,苏北五市完成超10万户农房改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提前达到省定目标。
2018年9月以来,江苏把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2019年,苏北农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省级财政预拨101亿元专项资金,完成2万多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以及13万多户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任务。2020年,江苏财政预拨专项资金58.79亿元用于推进苏北农房改造工作。截至年底,已有20余万户群众通过该项工程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工作中,各地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扎实推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建成了一批高品质的新型农村社区,有效提高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0.江苏全国文明城市增至28个,总数和占比均居各省(区)第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江苏文明城市建设硕果累累再传佳音,全省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各省(区)之首,这是江苏多年来持续不断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
进入新时代,江苏明确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为更高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坐标。“经济强”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江苏各地多年来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用“绣花针”功夫进行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各地立足于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持之以恒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江苏上榜的“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有发达地区城市,也有欠发达地区城市。事实上,江苏各地的经济发展从文明城市建设中也获益良多。“社会文明程度高”,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这也成为苏式魅力的特色构件,成为海内外客商钟情于江苏的重要因素。“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崭新画面,就是在这种多重合力和魅力的交互作用中日益清晰。
策划:翟慎良 李先昭 执行:中国江苏网 新华传媒智库
整理:周永金 徐春晖 黄泽文 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