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三维”新发展格局塑强城市韧性
2021-04-13 08:52:00  作者:刘 柳  来源:新华日报

如何防范治理风险是韧性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推动城市自身的韧性状态、情感温度、治理效能形成“三维”的新发展格局,将治理水平与城市能级相匹配,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韧性思维+韧性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推出《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聚焦城市的安全发展。客观而言,与风险共存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而韧性思维和韧性基础设施可为城市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韧性城市是基于城市安全语境提出的建设理念,其本质上指向“易感性”和应急的“弹性”。即在风险面前,城市会有什么反应?在重大事件或风险发生后,是否有应急机制帮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城市针对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要留有相应的韧性治理政策空间。

韧性基础设施是指在承认风险、灾害、突发事件不可完全避免的情况下,增强设施工程的吸收、适应和转变等能力。吸收能力是指基础设施工程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承受冲击而不会明显偏离正常运行的能力,适应和转变则是指基础设施工程在灾害发生后能够顺应环境变化而继续发挥功能的能力。显然,吸收、适应和转变能力越强的基础设施,其韧性就越强,其安全性也就越高。

由此,我们应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她的健康安全直接关涉到所容纳市民生活的日常点滴。而韧性思维和韧性基础设施要求我们直面城市安全问题,敬畏城市、善待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的空间规划、精准的技术建筑工程等操作层面的支撑,更需要经济制度、治理系统、政策变革等多维度的合力来推进。

情感温度赋予韧性城市建设新要求

韧性城市建设应坚持围绕人民的需求,才能折射出情感温度的暖意和光芒。韧性城市在以安全性为基础的维度下,还被赋予、拓展了服务宜居、绿色人本、开放包容等相关维度和指标,这是韧性城市的内在之魂。

“两手都要硬”。服务宜居维度主要探讨城市的高经济增长是否带来了好的社会服务。经济增长与社会服务应当是匹配的,如果经济指标处于高版本,而社会服务处于低版本,那么民生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无法安放。城市的服务应当是综合型的,涵盖经济生产活力、交通信息网络、创新科研要素、公共公益产品及消费医疗养老等指标。唯有将这些维度指标做到经济增长与百姓生活的统筹,才能使城市发展与治理统一,才能使城市建设的韧性和承载力提升,这就是宜居的一种体现。

“道法自然韵”。绿色人本维度主要探寻人与自然如何形成生命共同体。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与夹在其中的城市环境盲点之间存在反差。绿色人本的城市应将绿化、空气、土壤、水质等指标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中。在具体做法上,可将山、水、林、田、湖、草融合,形成自然在空间、工程上与人的一体化,避免城市建设的条块化和碎片化。将城市的绿色发展着眼于全域——系统性的涵养、修复、再生的全生命期进行规划、建设、治理。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共生,实现城市韧性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海纳有容气”。开放包容主要探索城市文化与接纳的综合样态,这更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方山水一方文化。随着城市人口的流动,城市在开放和包容度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外来人口、外籍人士及外贸、文展等方面。唯有秉持引进、融入、接纳的态度才能让“源头活水来”。一座城市的诚意、务实,对于引资、留才、安商以及内外的双向交流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让异乡成为第二故乡,如何与邻为友,如何兼容并蓄,这是开放包容之城需要考虑的,也唯有如此,城市的韧性生长之根基才能越来越繁茂。

再思再造韧性城市的治理效能

为了让城市发展由高速向高质转型,我们可从韧性城市的人本韧性理念、智慧韧性手段以及规范韧性治理模式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再思再造,以推动韧性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

关注民生,开展城市韧性“微基建”。“微基建”是指城市要围绕社区发展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不论何种年龄、职业、性别的市民,一出社区门,步行大约15分钟就能满足大致的生活需求。这是一种入细入微的建设,是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最小基建单元。正是这样的“微基建”构成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构成了在“平时”和“急时”为百姓提供正常生活的保证。夯实“微基建”,就能提升城市在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例如,遇到需要紧急封区、设哨岗等情况,社区周边的快递物流、小超市、药店等能继续提供,就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这种民生性、社会性、公共性的韧性建设,正是将国家治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的具体体现。

聚力智治,塑造城市韧性“强大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为城市的平安建设提供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特别是“雪亮工程”,其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构成了“雪亮眼睛般”的视频治安防控工程。我们还可将天眼、车牌抓拍、消防水压监控、火灾烟雾探测、充电桩电力检测等科技感十足的物联互通信息融合成“智慧平台”。在平台上汇总各类城市信息,将综治、安检、监管等行政力量下沉,遇到问题,平台可根据整合的部门职能进行相对应的派单,让条线协同执法。这些智治手段都将形塑城市最强大脑,提升城市韧性。

落实法治,加强城市韧性“高标准”。城市治理离不开法治,城市韧性建设亦需要规范化、高标准来助力优化。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让城市韧性更具“前瞻性”。以法治力量强化城市韧性就要在城市治理相关领域结合实际将良法善法、法规制度,包括一系列与安全建设相关标准以及安全责任人的追溯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的相关决策应依法推进,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等程序。针对城市治理的具体问题,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顾问机制,联合相关社会主体形成合力并对城市治理全过程进行检测和督查。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