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与能源结构有关,也与产业结构等有着重要关系。产业结构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高低,也是节能减排的主要纽带。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及开发应用低碳清洁能源及节能低碳技术,有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要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低碳技术投向转型升级较快的行业,使产业结构朝着更少污染排放、更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转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控制煤电、钢铁、石化、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压减水泥、化纤、造纸、纺织印染、塑料等落后低端产能,提高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减量置换比例,使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低碳高效行业”,使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脱钩。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最主要领域,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坚持发展优质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先进绿色低碳制造业等。要逐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中,交通及仓储等行业是耗能、排污大户,要注重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促进绿色仓储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农业方面,要大力发展规模、集约、高效和绿色有机农业,革新农业技术,发展节约型及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
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引领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等。通过采用数字技术,促进整个产业链条更加“绿色”。促进数字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节能新产业新业态。构建科学的资源生态大系统,发挥数据的集成效用,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不同区域和不同主体之间在能源调度与利用上的协同,促进工业、建筑、交通、消费等领域的数字化节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智能化控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数据中心、通信网络与终端设备等也带来了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其节能减排。
要促进清洁低碳能源应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等。目前,无论风电还是光伏,在我国都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链。预计2022年光伏将成为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品种,到2035年光伏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我国装机最大的电源。新型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将有效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此外,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要充分利用炼油化工和加油站点有利条件培育市场,推进氢能业务产运储注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引导清洁低碳能源消费。
要促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增加科技投入,抓好重大节能减排工程,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探索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思路,强化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工业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及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及流程等,确保企业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强化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资源的再造利用,全面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此外,开展规模化储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展零碳能源、氢燃料电池、海洋能等前沿技术研发。通过持续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碳排放及系统能耗。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要求。为此,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低碳节能意识。要促进企业尽快转变发展观念,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新技术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绿色发展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要支持低碳环保企业扩大规模,并对清洁能源企业给予政策补贴,提高其供给能力。同时,要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碳排放交易方式,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要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并加快数字化发展,更好地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