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泰兴市元竹镇围绕乡村善治这一目标,将全镇划分为34个大网格、261个小网格,创新推出“网事网议”平台,“把网格里的事,交给网格里的人讨论,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先后获中央政法委、省信访局、泰州市委政法委等多部门领导的批示肯定。
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突出村民自治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网事网议”工作室,成立网格议事组,全镇搭建的村民自治平台,充分激发起村民的参与热情。在由网格长、网格员及镇村分工干部组成的网格议事组里,凡是与村民生活生产相关的事项,都可以申请提交。提交后,议事组组织利益相关方一起讨论,镇职能科室为相关事项提供政策、法律依据,以此达到“网格里的事网格里解决”的效果。据统计,“网事网议”平台运行一年多来,已先后调处复杂矛盾纠纷22起,化解信访积案4起,解决民生问题30多个。
规范“网事网议”程序,确保“案”结事了。在“网事网议”实践过程中,镇政府严格落实“三公开两结合”。“三公开”,即议事申请在网格公示栏议前公开,议事过程向群众实时公开,议事结果即时公开;“两结合”,即议事过程结合“以案释法”,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议事内容做到“点面结合”(点上案例+面上问题),以一个矛盾的解决教育一大批群众、推动面上同类矛盾的化解。如,在解决蒋堡村黑臭沟塘复垦环境整治问题时,镇政府曾专门组织群众代表赴现场评议,把评判权交给现场群众,取得了“解决一个问题教育一大批群众”的效果。又如,在解决兴杨村一村民恶意拨打12345热线问题时,镇政府特别邀请了黄桥法庭的法官从专业角度“以案释法”,达到了“拨乱反正”的目的。实践证明,“三公开两结合”的应用,切实为镇协调各方依法健全群众利益保护机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正向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也起到了良好的助推效果,在实现法治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同时,确保“案”结事了。
树立大民生导向,拓展服务内涵。“网事网议”起初以解决矛盾纠纷为主,运行一段时期以后,镇政府又根据乡村的发展实际向精准帮扶、居家养老、平安守护等大民生领域进行了拓展,建成了农民广场、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一批便民惠民设施,自上而下建起网格服务站、片区守护室、阳光睦邻点,并同步实施了困难人员难事急事“代办”、高龄老人居家生活“八助”、事实孤儿实际孤老“兜底”等民生项目,进一步织密村务服务、自治服务、公益服务、平安警务“四位一体”全要素“一张网”,使得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镇级层面还明确了“721”工作法和“五共”理念。“721”工作法,即网格内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五共”工作理念,即坚持村庄共建、村事共治、村规共定、村风共创、村景共享,以此不断打造服务理念更先进、服务功能更全面、服务方式更迅捷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作者为泰兴市元竹镇党委书记)
【微点评】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苏瑞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仍较为突出,乡村治理能效的持续优化可有效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落地。泰兴市元竹镇围绕乡村善治创新治理方法,推出“网事网议”平台,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有效实现了治理资源、服务向最基层下沉。新技术、新平台解决了传统乡村社区治理中面临的信息不透明、互动不充分、干部触达度不足等问题。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有效解决了群众知情权、决策权的落实问题。村民互动增强逐步使村民在实践中培育法治观念、法治素养。干部服务下沉则进一步提升了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元竹镇搭建的新平台有效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对当前乡村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