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明代诗人方尚祖的一句诗道尽了清江浦历史上的繁华盛景。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孕育了清江浦悠久的辉煌历史、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近年来,清江浦区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委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把握“时”与“势”,
全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引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去年视察江苏时再次强调,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省委娄勤俭书记提出,要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市委明确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清江浦在大运河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历史底蕴深厚,自1415年平江伯陈瑄凿渠开河以来,清江浦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淮盐集散、漕粮储运、榷关征税、漕船制造“六大中心”于一体,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地。二是文化资源丰富,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摄影大师郎静山都在此留下了童年印记,汇聚了清江大闸、丰济仓、文庙、都天庙、清江浦楼等文化遗产点133处、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三是发展基础良好,沿线地处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产业多元、配套完善、人口密集,今年一季度,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6亿元、占全市比重约33%,同比增长43%,总量、增速全市“双第一”,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5亿元、总量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3.1%、增速全市第一。
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聚焦打造全市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中核”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挖掘资源、彰显特色,努力将大运河清江浦段打造成为大运河保护开发的示范标杆,切实展现好中心城区应有的样子和担当。
统筹“远”与“近”,
全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科学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需要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好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层次水平;又需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抓好一批项目、干好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高点定位谋划。自觉把清江浦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放到中央和省市的大战略、大盘子中去考量,加强与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的合作,以复兴清江浦运河古城为目标,分别从城乡统筹、主城区总体特色风貌、特色小镇与田园乡村布局、城乡水脉廊道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构建、都市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题规划,从源头上防止“低散乱”现象出现,确保不留遗憾。前期,我们邀请南京大学专业团队对大运河清江浦段现存有形和无形遗产资源开展摸底排查,编制完成了《大运河文化带淮安市清江浦段文化遗产专项规划2017-2030》《清江大闸—都天庙片区保护展示规划》,实现从对“实物”的保护转向对“内容”的保护,全力打通“活化”的运河文化动脉,不断增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协调性。
筑牢项目支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产业类项目、基础设施类项目,为全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如临港新城项目,主要是充分发挥黄码港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水上立交”区位优势,坚持港产城一体化,以总投资36.8亿元的黄码港、总投资7.5亿美元的益海嘉里两个省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总投资10.6亿元的井神盐业扩能、总投资3亿元的省运河航运公司集装箱作业区和总部办公区、总投资10亿元的粮食储备物流中心及淮安智慧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集加工制造、贸易、集散、仓储等于一体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园,更好支撑全市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其中黄码港项目已于2月份顺利开工建设,益海嘉里将于二季度开工。如1415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主要是围绕“清江浦开埠之源”文化主题,开发建设包含滨河街、老饕街、浦楼酱醋工业遗址公园、众创空间等“2街1园1间”为主体的都市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打造繁荣城市夜经济的主体板块。项目一、二标段建设改造工作5月底完成,正加紧开展招商工作,预计下半年正式开街运营。如都天庙保护性开发项目,放大该片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遗存最集中的独特优势,培育旅游、文化等融合互促的综合产业集群,打造传承老清江浦味道的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前期我们已经邀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计划先行实施都天庙街以东片区与文物点关联的房屋搬迁工作。如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项目,按照运河文化、淮扬美食、自然风光有机融合的理念,以及“一个院子、一个中心、一条街、三条游线”的路径,打造展现运河文化和淮扬美食相融的特色步行街。目前项目一期先导段工程已顺利完成,预计年底全部完工、正式开街运营。如清晏园周边街区改造提升项目,该片区是最能反映老清江历史积淀、时代变迁、繁荣兴衰的核心区,我们按照“微更新、微改造”要求,在保留原有肌理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保护性开发,对沿街建筑立面、墙面进行修缮修复,打造展示老清江记忆的最美街区。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人民南路(清晏园)周边街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预计年底前竣工。
增进群众福祉。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改变以往“大拆大建、先拆后建”的做法,遵循“先建公共住房、再做公共服务、最后实行片区开发”的思路,启动实施了石塔湖片区、东西大街等10个地块、160万平方米的公共住房建设,并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服务“三统一”的原则,将其纳入城市成建制小区统筹建设,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如在石塔湖片区开发中,我们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细致谋划、极致标准、精致品味”的要求,描绘好运河两侧的靓丽水岸线、舒展天际线,努力将该片区打造成为生活舒适便利、环境整洁优美、服务功能完善的里运河沿线居住新地标,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平衡“新”与“旧”,
全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效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终是为了弘扬传统、促进发展,既需要加强传承保护,统筹抓好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让大运河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又需要加强开发利用,强化文化、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保护性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互促共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是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清江浦区大运河沿线名人荟萃、古迹众多、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挖掘运河、名人、美食、河工、宗教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清江浦文化“IP”,更好传承运河历史文化记忆。比如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清江浦记忆馆,以展示明清以来600多年清江浦城市发展为脉络,以复现城市记忆为主线,通过情景再现式及影视语言的表现手法,探寻城市发展的根源,通过“城—街—宅”3个板块,上演一出定格的城市大戏,让游客感受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进一步彰显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是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工程,扎实开展运河沿线环境整治行动,限期清理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整治搬迁污染源,稳步提高生态红线区域生态质量。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委关于京杭运河绿色航运建设部署,强力攻坚、狠抓落实,先后清理2座修理船,拆除临水房屋23户、7800平方米,建设运河堤1.5公里道路,顺利完成了示范段建设任务。今年我们将加快实施后续相关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成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工作,年底前完成东港体育公园建设,全面改善运河沿线生态环境。
三是在开发利用上下功夫。结合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与知名文旅企业的合作,策划打造一批运河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4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晏园景区为龙头的运河文化游,以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以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钵池山景区为主体的生态休闲游,以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为重点的淮扬美食游。通过里运河文化长廊串联起清晏园、清江浦记忆馆、清江浦楼等重点景区,以及散布其间的几十处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宗教遗迹、古巷民居,讲好清江浦故事、树好清江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