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肖伟 王小越:切实做好长江江苏段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024-03-13 09:09:00  作者:肖伟 王小越  来源:新华日报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江汉平原、江南水乡,横贯东西,绵延万里,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了千万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构成。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非遗文化是长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断为遵循,加强对长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中华历史文脉,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聚合文化力量。

独特水文化孕育长江江苏段非遗特质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与大运河构成了江苏地区独特的水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助推了非遗的形成与发展。而作为长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江苏段非遗在长期的积淀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发源较早。伴随着农业的发展,非遗的产生从最早的满足生活需求的饮食类到满足审美需求的玉器,均昭示着江苏非遗有着超过5000年的历史。它们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活态结构,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沉浮,活化为今天的生活方式,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

数量众多,文化类型丰富。长江流经江苏省内的主河道岸线总长约1169公里。除了主河道以外,还有无数支流,与运河水域共同构成了江苏地区特有的水文化。纵横交错的水路为非遗产品的输出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造就了发达的江苏文化。江苏非遗产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无论是在中国非遗名录中,还是在世界非遗名录中,均属引领者。

特色鲜明,地域风格显著。非遗是流变的,因此其风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江苏水网密布的地域特色为丰富多元的非遗地域风格形成创造了优渥的条件。如苏南地区的小家碧玉、苏中地区的含蓄温润体现在非遗品类上被细化为精细雅洁、细腻灵巧的风格,影响着苏北非遗风格的养成。

充分发掘长江江苏段非遗的时代价值

以长江文化为抓手凝聚民族团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长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更见证着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伟大复兴进程。非遗是植根民间的文化形式,作为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长江文化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广泛凝聚民族团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创新长江非遗的文化表达,提升社会美育价值引领。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做好以非遗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助于系统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在文脉的赓续传承中深刻体会文化流变。从横向的场域来看,积极推动长江流域不同非遗品类的创新与交流融合,有利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厘清长江江苏段非遗的内在逻辑,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在文化发展的主线条中,一个又一个非遗看似独立,实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互嵌共生,生动地展现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实践与观念表达。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弘扬应秉持整体性原则,注重厘清其文化内在逻辑,从人文经济学视角深入研究长江江苏段非遗文化的多重价值,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扎实做好长江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

多学科协同,助力长江江苏段以非遗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入新时代,非遗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保护非遗,既要坚持多学科协同,又要注重发挥政府统筹、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机制性作用。坚持在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非遗数据库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以与非遗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线,勾连整个非遗体系的“面”,推动长江江苏段以非遗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强化数字赋能,倾力打造长江江苏段非遗保护特色样板。对于长江江苏段非遗保护而言,强化数字赋能,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助于更好实现长江江苏段非遗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赋能与提质升级。实践中,应用好各种数字技术,建好非遗数据库、数字非遗馆等,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打造长江江苏段非遗特色样板,擦亮长江江苏段的非遗文化名片。

融入城市文化,共建“美美与共”新家园。江苏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从全域来看,长江文化的影响力经由大运河、淮河等水域辐射至全国各个地区,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融入深厚的文化力量。新时代长江非遗的发展应在系统提炼长江文化元素的同时,聚力打造城市文化,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推进非遗项目的深度融合,从而建设具有长江文化精神内涵的城市。借力文化发展,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让人文长江的概念在城市文化中凸显。充分发挥长江非遗在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共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携手共建“美美与共”新家园。

(作者分别为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省第六期“333人才工程”项目〈2022SZJS-001〉、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B/2022/01/16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3SJZD148〉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